
過去幾年,雙創載體經歷了高速發展期。新形勢下,載體們該去往何處?
“商業化色彩可能會越來越濃。”
“角色會弱化,功能會強化。”
“會變成一個重要的辦公和商業基礎設施組成部分。”
“會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協同的角色被看待。”
甚至……
“孵化器的未來在于沒有孵化器。”
針對這一值得雙創載體從業者思考的問題,創頭條記者采訪了15位一線從業者及研究者,他們認為載體發展有何趨勢?10年后載體應該是什么樣子?
(以下為采訪實錄,排名不分先后,內容有所刪減)

我覺得確定的是十年以后的辦公空間都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很多會重新更新和迭代。因為你的整個辦公方式改變了之后,辦公室不會長成現在格子間那個樣子,那個東西不符合知識工作者的要求。
第二是因為十年以后一定是更多的小微企業出來,他對共享辦公或者靈活辦公服務的要求是更高的。對他來講,不光是空間,你幫我把人的事都解決了,我一個人就能干活了,十個人的這需求會更大,因為企業會變小,我們這種方式可以幫他節省成本。
第三我覺得其實到十年的時候,大家已經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個行業的這些公司都會變成一個重要的辦公和商業基礎設施組成部分。從各個層面的人,我覺得都會,現在認知還在這個過程里面。

首先是高度人工智能。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往線下和人工智能,所有跟媒體中介相關的部分人工智能和線上去做,但是創新因為是跟人相關,跟產業相關,線下布局一定是要的。
第二個趨勢就是我堅信,不管世界的政治格局怎么變化,創新的國際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我們今天來看,國際化創新要素的流動性還是非常不暢通。
一個項目要從海外落地到中國來,一個中國的項目要出海,還是有很多非常大的成本、壁壘存在。但我相信創新的國際化,人才之間的流動,一個科技能夠應用的傳播和流動,十年以后比今天是要非常大的突飛猛進。

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覺得孵化器的商業化色彩可能會越來越濃,從服務里頭得到的收益,應該會越來越好。如果沒有收益的話,他自身沒有發展。如果他要發展企業的話,他應該盡量從這種提供發展服務的過程中取得更多收益。
另外集中度肯定會提高,做的好的,會做的更大。它數量不會那么多,但是創業服務這種孵化器,一定會有需求,是一個必需品。

十年對我來講太遙遠了,我覺得他應該是不同的迭代、不同的方式吧,它一定是被需要的,但是向什么樣的方向去發展,確實很難講。
有可能它就是融合在園區這樣一個大的產城一體化的建設中;還有一種可能往前端,變成非常專業的投融資對接機構;或者再往前端,可能做很專業的培訓機構,還包括現在國內很缺少的技術轉移、知識產權轉化等等。我覺得是專業化,在重度垂直的細分領域的專業化。

孵化器我覺得過了十年以后,你翻回來再看,第一不會像2015年以后那么浮躁,大量風起云涌的各種類型的孵化器出來,肯定還是不忘初心的,要回歸本位。孵化器的數量至少沒有這幾年膨脹的速度那么快。
第二,孵化器的宗旨不會變。第三,我覺得孵化器會發展得越來越精細化,精細化其實也就是專業化。當然綜合性的孵化器還會存在,只要創新創業在,這些孵化器肯定還會有職能,但是大量的孵化器會往精細化和專業化上發展,我所說的專業化實際是領域上的專業化,精細化是服務上的精細化。?

未來,孵化器等載體發展將更加“專業化、平臺化、生態化”。“專業化”是指對特定產業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務,幫助新創企業找到自己核心競爭力。
“平臺化”是指將孵化器做成匯集多種資源的平臺,這一平臺將連接眾多單一孵化器,將各種孵化器的資源進行整合,使在孵企業直接、快速找到自己稀缺的資源,支撐企業快速發展。
“生態化”,基于生態系統觀,一些有能力、有條件的傳統孵化器已逐漸開始利用自身資源整合嘗試發展出一體化的孵化生態體系,即創業概念→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產業鏈→生態圈的接力式、一體化的孵化體系,以可持續發展。
除內部集成將一系列要素包括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運行平臺、內外環境、運行機制等等有機整合以外,也有與外部資源結合,形成產業園區或生態體系,企業孵化逐漸轉為產業孵化和集聚。

第一個,它不是單色的,因為孵化器的功能是多樣的,我講過它有兩面,有公益性,有市場屬性。第二個,在中國的發展,我相信十年之后還是不均衡的,發展的梯次還會明顯存在。
第三個是國家的不同領域,發展的程度也會不一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有差異,不同的產業、不同的行業也會有發展程度的差異。
所以孵化器的樣態也不會一樣。但是可以預見到,能連接一些不同主體的、細而長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產業孵化器,會有一大批產生,在產業的發展上面發揮巨大作用,現在只能說微小的作用。我覺得這是一種樣態。
第二種樣態就是空間不再重要,因為有了智能孵化的手段。一個孵化器肯定還會有它的空間,但這個空間一定是連鎖化的。還有一些綜合性的、公益性的孵化器還會存在。我能想象的大概這么三個方面。第一個和第二個方面,它自然就是國際化的,全球化的。

第一個就是孵化越來越沒有神秘感。未來孵化器的角色會弱化,功能會強化,隨著服務的細分,能力的加強,它會變成整個社會協作體系的一部分。
每個人提供的服務串起來就是城市級孵化器、社會級孵化器這個概念,就是一個大孵化器,這是分工細化、專業化帶來的。
第二個未來的孵化會從解決公司B端的問題變成解決人跟人鏈接的問題。以后的孵化,不再是一定要成熟孵化一個企業,因為你的社會服務體系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實際上是一堆人為了某一個具體的目標和任務組成到一塊,然后完成這個任務,而不是說要在一起創立一個企業。
那個時候社會的組合會變得既靈活又零散,企業的形態跟今天的企業形態,甚至定義都變了,至少自由職業者、臨工團體這種社會協作網絡會大大加強。

10年后空間會怎樣,我不敢預測,但如果我們抓住這個行業不變的東西去推斷,我覺得大概率會推測出未來的模樣。這些載體什么是不變的呢?或者說哪個武器可以使這些載體屹立不倒?一句話來講,就是“千方百計搞轉化”,就是“孵化效率”。
大浪淘沙后的優秀雙創載體,一定是孵化效率高、加速效果好的,這個指標背后是運營水平、資源整合能力、服務專業度、品牌影響力等綜合素質的反映。
我相信,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未來的雙創載體,一定是創新資源充分整合,創新要素充分流動,創新優勢充分互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雙創載體、投資機構等創新主體互動融合。

10年后孵化器這個領域會分化非常嚴重,圍繞院所等科技聚集區會出現一批引導技術投資領域的科創孵化組織,大家會有不同階段、不同能力、不同規模的配合協同;
圍繞核心城市商業區會持續有孵化組織聚集,用來強化營銷、研發等核心人才的聚集;甚至在很多縣域經濟中,也會出現一些小型主導聚集區。
孵化器會更強地協助政府面對招商、企業服務、人才服務等難題,孵化器行業會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協同的角色被看待,但政府補助會減少,服務委托費會增加,有更多優秀的人才會加入這個行業或成長起來。
孵化器領域將有機會真正出現新經濟型大公司,可能會橫跨到投資、咨詢、服務、技術、人才、產業鏈條當中,也可能由這些領域的企業橫跨過來,但都會是一個越來越專業標準成熟的行業狀態了。

其實像IBM、麥肯錫我也可以講他是加速器,他在幫企業成功,但是他給到別人的是方案,我們可以說是二代的IBM,二代的麥肯錫,我們可以讓更多的項目能夠自己有方案,自己成為麥肯錫、IBM的顧問,用工具解決60%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加速器就是麥肯錫、IBM,但是它的形式不一樣,我不是給別人方案,而是我帶著大家創業,主導權還是在別人那里。
從這點上,與其說是孵化器的2.0版,不如說是咨詢公司的2.0版,咨詢公司在給方案,而我認為任何好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是給不了答案的,只能給他方法論,讓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

10年后,孵化器等載體可能會走向兩極分化:一是往大而全方向走,借助資本和資源,在全國和全球進行規模化運作,類似企業孵化工廠,流水線作業,具備極強的資源整合和孵化服務能力,會產生幾個行業巨頭;
二是往小而精方向走,類似硅谷的情形,1個或2個創業導師,充分運用已有資源,專精于某一產業領域,孵化5-10個項目,圍繞產業孵化和投融資,以并購、投資為主要獲益。

孵化器的未來在于沒有孵化器。孵化器的本質意思是說當全社會服務創新創業的環境尚且不夠成熟,服務不夠專業的時候,由特定的一些機構來承擔這些功能。
理想的目標是,全社會提供足夠多、足夠好的專業服務,創業融于全社會的優質大環境中去,孵化器這種過渡性功能將不再重要,不再需要定向的、載體驅動型的孵化器。

孵化器將逐漸通過優勝劣汰,形成以下幾種主流模式。一是以企業、投資基金、行業協會為核心的垂直專業類孵化器;二是服務以三四五線城市草根創業者為主體的低端市場,以政府采購服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半公益性孵化器;三是以空間運營與出租為核心業務的共享辦公空間。其他類型的孵化器都將慢慢被市場淘汰。

我覺得他會跟產業園很像。產業園區就是巨大的加速企業,關鍵點是它有聚焦的產業,他會是術業有專攻的狀態,是專業性的孵化器。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