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 IPO 曾是中國創業公司沖刺資本市場的首選。
而現在,這條路徑將不再那么通暢。
當地時間9月3日,納斯達克稱,正修改上市標準和規則。
修訂后的標準中,特別對“主要在中國運營的新上市公司”進行了限制。
即,將中國公司 IPO 募集資金最低要求提高到 2500萬美元,這遠高于此前市場普遍采用的1000萬美元以下小額融資模式,及從“無硬性下限”或“通常500–1500萬美元”的實操區間。
這導致以“小型募資”路徑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公司,面臨最高5倍的門檻。
2020年5月份,納斯達克提出,SEC于2021年10月份批準實施,針對“限制性市場”的IPO制定更嚴格要求。
這主要針對的就是中國公司,要求若在納斯達克上市,需滿足2500萬美元的最低公開發行規模要求。目前納斯達克提出的最低發行標準,正源自于此。
此外新修訂的內容還包括,最低公眾持股量市值1500萬美元(目前為500萬美元),以及對存在上市缺陷且上市證券市值低于500萬美元的公司,加快其停牌和退市流程。
具體操作上,已處于上市流程中的公司,將有 30天時間按舊規完成上市;而新規將在獲得SEC批準后60天內生效。
相對于紐交所,納斯達克對上市的財務要求更低,且周期較短。
此外,其對科技、互聯網類創業公司十分友好,溢價空間更大,吸引了不少中國科技創新型企業前赴后繼。
僑興環球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時間是 1999 年。
此后的互聯網熱潮中,百度、網易、京東、拼多多、攜程等,都曾創造一時的資本市場傳奇。后來的明星案例還有蔚來、小鵬、理想等。
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超過 200 家。
其中,2024年,新登錄的中國公司數量為 52家,再創歷史新高,比高峰期2019年的29家還多。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2025 年共有40家中資企業成功登陸美國市場,其中39家企業在納斯達克。
募資規模上,今年上半年赴美IPO的企業中,多數在5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之間。
比如,浙江嘉興平湖市智能立體停車解決方案提供商華諶科技,于今年2月5日在納斯達克上市,其首次募資金額為 600 ?美元。
2024年已完成赴美IPO的中國公司中,76%募資額低于2000萬美元,其中近七成低于1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一旦新規落地,一些原本符合上市條件的中國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將夢斷納斯達克。
這也標志著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粗放式”上市時代的終結,未來將進入“高門檻、強監管、重質量”新階段。
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赴美門檻提高,大量中國公司將轉向香港上市。
2025年上半年,已有約40家中國企業選擇赴港上市。
此外,港交所整體新股市場也極為活躍,上半年募資總額達1087億港元,同比大增711%,重回全球IPO融資額第一位。
下半年,預計將有更多原計劃赴美的小型企業改道香港,推動港股IPO市場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