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我們已經開始看到AI系統自我改進的跡象……發展超級智能已近在眼前。”
7 月30日,馬克·扎克伯格在其公開信中寫道,“我們將謹慎選擇哪些模型繼續開源,哪些則不再公開。”?
美股盤后,這段話直接將 Meta股價抬升10%,同時也標志著,這家曾經的“開源旗手”正式轉向,為閉源留出后門。
就在公開信發布前一周,據《紐約時報》報道,Meta新成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已暫停其最大開源模型“Behemoth”的內部測試,原因是“性能未達預期”。
報道稱, 28歲新任首席AI官Alexandr Wang在內的核心管理層,正在討論徹底放棄Behemoth,轉而開發閉源模型。
但這一討論仍處于初步階段,尚未有最終定論?。
今年 4 月,meta 發布其最新大模型Llama 4,并沖到開源大模型榜首。
隨后,Llama 4 很快翻車。
網友對其的編碼能力測試不斷掉鏈子,引發廣泛質疑。
有自稱內部員工的發帖人表示,Llama 4的內部模型性能,始終無法達到開源SOTA(頂尖水平)標準,與預期存在明顯差距。
更有爆料稱,為了提升模型在基準測試中的表現,Meta可能在訓練過程中將測試集數據混入訓練數據中,有刷榜嫌疑。
為了扳回一局,扎克伯格在過去幾個月里上演挖人大戲。
比如,從OpenAI挖走七位核心研發人員,并以超過2億美元年薪把蘋果AI模型團隊負責人收編。
2025—2026兩年,Meta的資本支出合計將超過1720億美元,其中Prometheus、Hyperion兩座千兆瓦級超算集群也即將動工。
如此下重手,本來讓業界對Meta新的開源模型充滿期待,沒想到扎克伯格會突然轉向。
Meta的搖擺立場,并非孤例。
目前,美國主流AI公司幾乎已全部“上鎖”。
OpenAI:從GPT-3起就徹底閉源。
OpenAI 時任聯合創始人 Ilya Sutskever 曾在 2023 年《自然》訪談中直言:“當模型足夠強大時,開源就是對人類的不負責任?!?
今年 4 月,奧特曼在 X 平臺預告稱,“幾個月內發布一款帶推理能力的開放權重模型”。?7 月 ,他再次發文,將該開源模型無限期推遲。
Anthropic:其 Claude系列僅放出 API。
Google:Gemini 只提供云端接口。
xAI :馬斯克最新承諾稱,等 Grok 3 穩定后,會開源 Grok 2,但至今未透露參數規模。
與“美國上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GitHub 趨勢榜的“中國刷屏”。
截至7月31日,GitHub Trending 前10的模型中,全部都是中國的開源模型。
其中,?Qwen一家獨占5席位,開源世界半壁江山。
此外,智譜GLM-4.5登頂,Air排名第6;混元3D世界模型作為唯二的多模態,排行第3。
就在最近一周,阿里云、字節跳動、月之暗面、智譜、階躍等,都紛紛有開源模型發布,蔚為壯觀。
相關閱讀:中國AI大模型全面開源,為何OpenAI馬斯克Anthropic等堅持閉源?
關于原因,業內普遍的看法是:
首先,中國公司普遍希望借開源快速聚攏開發者,彌補生態短板。
其次,監管側對“開源大模型”持鼓勵態度,備案流程相對簡單。
第三,算力與資本投票讓“燒錢開源”成為可能,地方政府與云廠商都樂于為開源大模型的下載量買單。
對于結果,在短期來看,美國公司閉源策略,能帶來更高和更確定的收入與安全控制。
但在長期內,可能的局勢是,全球開發者將中國開源模型產生路徑依賴,后者將擔當“全球開源基礎設施”角色。
比如,拉美、東南亞、中東的初創公司越來越把Qwen 等作為默認底座。
正如 a16z 合伙人 Martin Casado 在推特上的判斷:“我們正走向一個中美分治的 AI 世界——一邊是高墻花園,一邊是自由港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