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東秒送對商家玩起了“秋后算賬”。
據截圖顯示,針對2025年3月至6月期間的基礎配送費,京東稱“由于系統出現統計異常”,要對商家進行追繳。
這引起了商家們的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京東“罰款罰上癮了”。
言出有前因。
此前,有不少商家吐槽京東“改價要罰款”、“起送價要罰款”、“餐盒費要罰款”、“關店要罰款”......
根據商家們在投訴平臺上的反饋,罰款金額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
例如,有商家因半只烤鴨的打包費設置比其他平臺高出一元(京東平臺為2元,其他平臺為1元),便被京東外賣處以700元罰款。
該商家憤怒地表示,一單僅賺幾塊錢,一個月收入不過幾千元,平臺隨意扣除700元,對其經營造成了嚴重影響 。
還有商家投訴稱,其賬號下有兩個店鋪,但店鋪1因沒有堂食 5月10號被下線,只剩下店鋪2。
但從7月15號開始,店鋪2的賬不能正常結算,打了客服電話才知道有違約罰款,一個是下線的店鋪1,擾亂市場秩序罰款1萬元,一個是店鋪2價格虛高罰款112元,如果想要結款必須要上交10112元違約金才可以。
翻遍該投訴平臺近一周的記錄,類似控訴密集浮現。
有商家表示,京東明知道商家在京東平臺到手價比美團低了將近五元,卻只認準商家的打包費比其他平臺高了1元,發出罰款816元的違約單,凍結商家貨款......
例如,2025年7月份,一店家被騎手惡意舉報實體店與京東秒送上的營業時間不符,京東官方沒有提醒通知,直接開了9張50元罰單,9張罰單都屬于同一天。
再例如,該商家表示,平臺無緣無故對他進行三次罰款,兩次虛假交易,分別為1752元、584元,還有一次價格虛高。
他表示,平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我刷單的情況下處罰我,合理嗎?并且,他在京東外賣上的一個菜品比美團喝餓了么高幾塊錢就罰款,更不合理。
還有商家表示,有時甚至連說明也沒有,平臺直接發放一個違約扣罰,罰了50元。
面對京東外賣的罰款,商家普遍反映申訴過程艱難,且成功率極低。
許多商家表示,在收到罰單后,嘗試通過平臺提供的客服渠道進行申訴,但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甚至申訴被無故駁回。
不止商家,外賣小哥也是如此。
因為京東系統崩潰,導致一外賣小哥拍照延遲卡頓,產生虛假上報處罰。
隔天,又罰款了之前的一個訂單,原因是之前只要拍店鋪環境就行,但突然要求必須門頭照片,3天差不多罰款了150元,客服的解釋為“系統優化中”。
并且,客服還表示他們沒有取消的權限,需要上報,但結果是,上報后還是不通過。
今年4月,京東外賣為了吸引眾包騎手,配送收益每單大約比美團高出 2-3 塊,然而,僅過去一個月,局面已經逆轉。
最近,從一些眾包騎手處得到的消息是:現在京東外賣眾包每單的價格比美團低 1-2 塊,有些單子的收益已經跌到了4-5塊,跟之前沒法比。
罰款+降價加持下,眾包騎手們對京東外賣抱持的態度不算樂觀。
有一位騎手展示了自己某天京東外賣的收入:預計收入 16.01 元,預計支出 25.34 元,倒欠了京東9元。這些支出,來自超時罰款、取消訂單罰款以及3塊錢的保險。
結合具體訂單來看,他當天的 A訂單收入 5.07 元,超時罰款 1.52 元,B訂單收入 5.47 元,超時罰款0.82元,C 訂單收入5.47元,還有一個取消訂單的罰款,扣了20元( 美團該類扣款為10元)。
按照京東外賣對眾包騎手罰款的規定,超時小于5分鐘扣15%,小于20分鐘扣30%,超時大于20分鐘就扣 50%,并且無論超時多久,封頂就是50%。
表面看,京東的階梯罰款制度比美團“人性化”(美團超時即罰50%,嚴重超時罰70%),但魔鬼在細節中:
配送時限被壓縮到極限,3.6公里取餐+3公里配送僅給45分鐘,而美團類似距離允許65分鐘;
扣分捆綁接單權,服務分低于80分無法接單,超時1單扣4分,初始100分意味著5次超時即失業;
系統漏洞放大不公,不少騎手表示,商家出餐慢導致騎手超時,申訴很慢,并且申訴成功率極低。
京東外賣的罰款金額之高,對許多小本經營的商家、騎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些案例還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問題:京東外賣在罰款時,往往缺乏透明度和明確的依據,讓商家感到無所適從,投訴無門。
并且,京東外賣在管理商家時,似乎沿用了其電商平臺的管理思維。
有商家反映,京東外賣的商品管理后臺使用了“SKU管理”和“SPU管理”等電商術語,讓不熟悉電商操作的餐飲商家感到困惑 。
商家甚至需要自行搜索SPU的含義,字面意思是標準化產品單元(Standard Product Unit),多規格商品,也就是外賣系統里的套餐設置。
但京東外賣的 SPU 又不同于套餐,因為所有菜品的屬性都必須要到 SPU 修改,SKU 只能上傳菜品。
同時,SPU 里的套餐也沒法設置“二選一”。比如我有一個漢堡套餐,可以選雞肉漢堡也可以選牛肉漢堡,可樂或者雪碧,但京東沒法選,都是固定的。
商品命名規則也沿用了電商的規范,包括品牌、子品牌、品名、商品描述以及規格/包裝單位等,這與外賣商家習慣的簡單菜品名稱相去甚遠。
除此之外,還有銷售城市選擇、是否支持七天無理由退貨等。
在價格管理上,這種跨平臺比價并要求商家在自家平臺提供更優價格或至少不高于競爭對手的做法,是電商平臺常見的價格策略,旨在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提升平臺的價格競爭力。
京東外賣將電商平臺的管理模式直接應用于外賣業務,雖然在數據化運營、履約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也暴露出“水土不服”的問題。
外賣業務具有高度的本地化、即時性和非標準化特征,與標準化的實物電商存在顯著差異。
如此種種,與劉強東 4 月進入該市場時的豪言壯語相比,實在是背道而馳。
相關閱讀:劉強東“口水仗”炒熱京東外賣
當時,京東打著“天下苦美團久矣”的旗號,稱外賣員被算法壓榨,商戶傭金過高,稱京東外賣必須在行業內,按照“三毛五”的理論,來約束自己的賺錢能力、賺錢欲望。
“絕不依靠算法壓榨外賣騎手和商家”,劉強東說。
擲地有聲,言猶在耳。
不知在大排檔與劉強東碰杯的“兄弟”們,與現在短視頻和投訴平臺吐槽被無端扣款的外賣員,是否同一波人?
如此反差,大鬧一場的京東秒送是在邊戰邊退了么?
劉強東曾表示,做外賣業務是為了服務生鮮供應鏈,前端賣飯菜可以永遠不賺錢,靠供應鏈賺錢。
這種戰略定位也可能意味著,如果外賣業務未能有效帶動供應鏈業務,或者虧損過大,平臺可能會調整其在外賣市場的投入和戰略重心。
要知道,目前的即時零售市場,與 4 個月前已經截然不同。
數據顯示,后發的淘寶閃購幾近逼平美團,二者相持不下。
京東秒送最新公布的日單量還是幾個月前的2500萬單,與美團、淘寶閃購 9000-1億的日單量早已不在一個量級。
戰局初定的前提下,京東真要收拾3個月的賬單,轉向“七鮮小廚”品質外賣全新模式?
十來天前,京東宣布,3年內,將投入超100億資金,在全國范圍建設超10000個七鮮小廚門店。
這也是劉強東此前預告的,京東做外賣的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