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安徽汽車產量149.95萬輛,廣東131.34萬輛。
中國汽車產業格局迎來歷史性的轉折——安徽超過廣東,首次成為全國汽車第一省。
多數人印象中的“中部糧倉”,竟然跑贏擁有廣州、深圳兩座“萬億級”汽車城的廣東,讓人意外。
這首先歸因于汽車產量統計方式的變化,即從 2025 年開始,從“企業法人所在地”調整為“生產地統計”。
這一調整瞬間改寫了游戲規則。
比如,比亞迪合肥超級工廠(規劃產能132萬輛/年)產量被直接歸入安徽,而非深圳總部。
2024 年,該基地產量為95萬輛。
其次,就是新能源汽車方面,二者的差距拉大。
安徽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為73.09萬輛,廣東為 43.10萬輛。
后者新能源汽車排名,也從2024年的第一,降到了 2025年上半年的第九。
與此相比,從2020年抄底蔚來,到2021年比亞迪合肥基地落地長豐,到 2023年江淮汽車與華為在智能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合作,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布局上,安徽近年來步步為營。
展望全年,安徽的戰略目標是,2025年全省汽車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超過40%。
衛冕第一應無懸念。
但更深層原因,還在于統計口徑變更背后,早已發生的產業轉移現實。
2023年,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將汽車產業作為全省 “首位產業”。
政府文件里罕見直白地寫道:“省市縣三級專班實體化運行,頂格推進”。
這并非一句空話,而是細化成了一場場的陣地戰。
整車方面,合肥主攻高端新能源乘用車,蕪湖主打出口和專用車,皖北發展專用車與零部件。
省發改委的說法是,“錯位發展、各有主攻”。
目前,合肥已坐擁比亞迪、蔚來、大眾安徽6家整車廠,而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中,就有1輛是“蕪湖造”。
2024年,蕪湖汽車產量占安徽全省46.2%,汽車出口量占近80%。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9.9萬輛,同比激增157.1%。
再如,蚌埠逐步成為汽車零部件重要基地,在車載顯示、汽車玻璃、新能源電池、車用傳感器等領域不斷實現突破。
零部件方面,縣域“分片包干”。
比如,寧國的汽車橡膠密封件占全國非輪胎類市場30%。
比如,銅陵的鋰電銅箔薄到頭發絲的1%。
再比如,蚌埠的車規級玻璃使比亞迪仰望抗沖擊強度提升300%。
與此同時,馬鞍山、安慶、滁州等地發揮商用車、零部件及氫能發展優勢,培育相關的特色產業集群。
目前,安徽已集聚了7家整車企業,引育規上限上零部件企業3000余家、后市場企業
1700余家。
戰略之后,就是“安徽速度”的執行。
以比亞迪合肥基地為例,從談判到簽約23天、簽約到開工42天、開工到投產僅10個月。
省汽車辦實體化運行后,跨部門協同效率提升50%,政策響應時間從3個月,壓縮至7天。
2024年,安徽汽車產量歷史上首次突破300萬輛,達357萬輛,連續兩年保持40%以上增速。
與此同時,安徽的汽車產業生態也迅速搭建起來。
比如,汽車后市場方面,2023年,安徽上線全國首個省級“汽車整零對接平臺”,目前已入駐企業近 600 家。
比如,用車場景上,截至2025年2月底,安徽建成充電樁78.76萬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充電樁全覆蓋,鄉鎮公共充電站總體覆蓋率達97%。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峰在央視《對話》欄目直言:“我們把充電樁當路燈建,讓新能源車像手機一樣隨時補能,安徽才能從‘造車大省’變成‘用車友好省’”。
受此影響,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專業畢業生本地就業率,從2018年的32%飆升到了 2024年的78%,學生大三就能進廠帶薪實習。
這場產業革命的起點,或許可追溯至2020年那筆著名的投資。
當蔚來瀕臨破產之際,合肥建投、省投資集團等國資平臺出資70億元戰略投資蔚來中國。
后者不僅將總部永久落戶合肥,市值甚至一度超越大眾。
合肥在“汽車城”之前,首先成為轟動全國的“風投之城”。
嘗到了甜頭后,安徽在資本打法上,更加大膽。
比如,5 年間,省財政拿出200億元,撬動總規模超1000億元的產業鏈投資基金,以股權直投代替補貼。
安徽汽車工業的崛起,也是全國汽車產業格局深度洗牌的一個方面。
比如湖南,依托長沙比亞迪基地等,半年產量達74.76萬輛,超去年全年總量,躋身全國前十。
而傳統汽車強省廣東正經歷著轉型陣痛。
盡管坐擁比亞迪全球總部、小鵬汽車及廣汽埃安,但燃油車仍占全省產量超6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