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朋墜樓事件,讓民營企業家生存狀態,受到了一定的關注。
人們驚訝的發現,最近幾個月以來,竟然有那么多企業家身亡。
紹興金點子紡織公司創始人畢光鈞,4月16日,墜樓身亡,享年56歲。
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6月2日,墜樓身亡,享年54歲。
廣東靚家居創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墜樓身亡,享年53歲。
然后就是7 月 27 日的汪林朋,同樣是墜樓身亡,享年57歲。
幾位知名企業家都是正值壯年,然而以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吳曉波著文說“這在我研究的當代中國企業史上十分罕見”。
每個個案的背后,可能都有復雜的故事,目前還不得而知。
吳曉波呼吁,應該去關心企業家的心理健康問題。
但感覺這并不是問題的癥結。
企業家應該是心理承受能力最強的群體之一。
但凡企業經營超過 3 年以上的企業主,幾乎都會經歷撕碎自己,然后慢慢重建的過程。
清高的變得世俗,理想的更加務實,怯懦的變得勇敢,臉嫩的變得扛造,無時不焦慮,無處不求人。
這是個極盡孤獨的過程,不能訴說,只能自己想辦法化解,對外還需要裝出若無其事,一切安好——正如馬云,明明被所有投資人拒絕,對內還安慰團隊,說是自己拒絕了投資人。
這其中,是否會產生學術角度的心理問題,可能多少有點。
但外在的關心和干預,應該起不到什么作用。更多的企業家都有成長的自覺,能在自我反省和修行中,不斷消化問題,精進自己,這也是這個群體的基本素質之一。
到了一躍而下的程度,個案上的可能有;但群體性的,心理問題恐怕難以歸因。
但這里面確實存在群體性的困境。
當下的社會環境,當下的經濟環境,對依然拼搏的企業家群體,都不太友好。
一方面,經濟整體低迷,不確定性很大,勉勵經營的企業主傾盡全力,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大家都在適應從擴張周期到收縮周期的變化,學習如何改變增長方式,如何降低杠桿,如何止損開源。
一時間,幾乎所有過去的經驗和資源都不靈了,不服輸的掙扎,可能如入泥潭,越陷越深。
但這些都是作為企業家必然經歷的周期和考驗,少有人會因此而抱怨和跳樓。
另一方面則是,整個社會并沒有為企業家提供一個正常的環境。
很認同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說的。
他呼吁,不要輕易大規模留置企業家,不要因為一個貪官,牽連上百個企業家。
他說的,是法治環境問題。?
無論資本領域的條款,還是與企業經營的關聯,還是如牛文文所言,那些說不清的牽連,無論從資產上還是生命上,企業家都對企業主體負有“無限連帶責任”——不傾家蕩產不被放過,不跳樓坐牢不能了結。
這種不確定性里的確定性,如無盡的黑洞,讓人望而生畏。
如果真要說企業家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可能更多也會來自外在,即當下社會輿論對這個群體的敵意。
“資本家”的惡名,90 后整頓職場的風潮,不要和企業家吃飯的規定,對破產者的拍手稱快與窮追猛打……
明明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一個群體,卻好像天生原罪。
原罪,是伴隨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古早命題。
如果說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其增長方式確實有些bug,伴隨改革開放尤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批企業家,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或者說,目前還能存續和活躍的企業群體,其無論在社會貢獻——如促進產業創新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還是在發展模式——如更少的利用資金杠桿,更少的依賴關系和資源,甚至政商關系上,都已與過去截然不同。
企業家并不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和關心,更不需要給予心理安慰,只是需要正常的法治和輿論環境。
創新和創業,是社會發展與活力的重要來源,企業家群體是這里面不可或缺的主角。
最后附議牛文文的呼吁,不要自殺,不要自殺,不要自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