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機器人近來熱度驟升。
7月22日,京東七鮮小廚北京首店開業。該門店配備橡鹿科技機器人炒菜機器人,每個機器人有4個炒菜的加工區。
用餐高峰期時,兩位“廚師”各自值守一臺炒菜機器人,負責菜品的調配和裝盤工作。
“廚師”根據顧客的下單信息,取出包裝好的食材,給機器人,5分鐘內,就可以出餐意面或者其他炒飯。
意外的是,當天因七鮮小廚使用大量電器廚具,發生斷電,導致炒菜機器人停轉。
恢復供電后,流程需從頭開始,工作人員不得不將已做一半的菜品倒掉,重新投料。
7月20日,“蘇超”賽場外,添可炒菜機器人設攤,憑球票免費發放現炒菜品。
機械臂2分鐘完成一份蘇州響油鱔絲或鎮江醋溜土豆絲,單日供餐1003份。
機器人配備雙環火焰(升溫快3倍)、六軸模擬翻炒手法,并可自清潔防串味,連續工作5小時無故障。??
同一周末,四川科技館內,川菜連鎖品牌秋金小炒創始人黃天勇向行業宣布,第三代智能炒菜機器人已實現回鍋肉、麻婆豆腐等經典川菜的“0差錯標準化”。
同時,人力成本直降60%,出餐效率提3倍,已布局美國爾灣店,計劃全球擴張。??
與此同時,炒菜機器人正真實的走向更多餐廳的后廚。
湘式快餐霸碗全國500多家湘式快餐店里,所有后廚僅需1名員工備菜,機器人完成烹飪。
小菜園在招股書中披露,投資 1億元采購2000臺設備,支撐其港股上市計劃。
上海社區老年食堂,引入炒菜機器人應對廚師短缺。??
唯品會員工食堂使用機器人,滿足大規模團餐需求。??
蘇州甚至出現了0廚師的“阿萬炒菜”機器人餐廳,一份黑椒牛柳飯日復購率47%。
章魚小數據創始人譚海林說:“大量連鎖餐飲正排隊拜訪炒菜機器人公司。”??
降本增效是餐飲業擁抱機器人的主要出發點。
數據顯示,目前中餐利潤率普遍僅5%,客單價卻從2020年至2024年下滑5%,至53.5元。
“消費者接受的人均價格集中在30-60元,口味要求卻未降低。”行業人士說。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人力斷層。
新東方烹飪培訓人次過去6年下滑18%,成熟廚師培養周期漫長。
一臺機器人替代2-3名人工,將出餐時間從10分鐘壓縮至2-3分鐘,香天下董事長朱全稱之為“效率革命”。??
目前,炒菜機器人賽道已形成多玩家格局。
商用領域頭部玩家如京東系的橡鹿科技,其主打“美膳獅”系列,技術亮點為動態火力算法+食材識別,應用于京東七鮮小廚,主打快餐現炒場景。??
如拓邦股份,旗下“廚紀”系列綜合性能行業領先,適配連鎖正餐,支持爆炒/蒸煮模塊化切換,已批量供貨。??
如優特智廚,聚焦溫控技術,G3-2.1機型實現±1℃精準控溫,覆蓋1700+道菜譜,出口12國。??
還有科沃斯旗下的添可,其食萬星廚系列,主打“0廚師餐廳”,蘇州直營店“阿萬炒菜”日均出餐500+份,被央視報道出圈。
此外還有賽米控,其 SmartCook Pro 系列,支持多鍋協同+自清潔,主攻中央廚房場景。
家用領域如小米,推出Smart Cook全能廚電機器人,集成35+功能(炒菜、研磨、發酵等),內置200+菜譜,定位高端家用市場。??
還有美的,也推出有家用機型。
但受限于火候不足(家用功率≤2kW vs商用15kW)、操作復雜等原因,家用場景滲透率不足5%。
影響商用場景滲透率的因素,則有所不同。
比如,商用設備單價5-8萬元,中小商戶承受力有限。??
比如,每個菜系對技術的要求不一樣,單一機型難全覆蓋,多個機型則又加重了成本。
為了化解成本矛盾,擎朗送餐機推出了 3000 元月租模式。??
還有就是必然的口味爭議,很多消費者認為,機器人菜品缺乏“鍋氣”,標準化和口味之間的平衡尚需時日。
2025年被認為是炒菜機器人普及元年。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商用市場規模較2019年擴大8倍,頭部企業訂單量同比增340%。
截至2025年6月,全國超3萬家餐飲門店部署機器人,預計2027年將達15萬家。?
預計 2027年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餐飲場景滲透率超30%,2030年覆蓋70%中型以上餐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