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對美團的騷擾戰越來越熱鬧,每一步也都可圈可點。
但也沒啥奇怪,及值得稱道的——從來篡位者打老大,都是這個套路。
比如,道德牌。
幽靈廚房、薄待騎手、算法壓榨,每一個進攻點都是行業沉疴,京東以只取5%利潤、交五險一金、雙職工等舉措,大有正義之師之范。
比如,感情牌。
劉強東再次扮演起了“兄弟”的角色,親自送外賣,在大排檔和小哥們一起,大口喝扎啤。
一聲“干了”,甚至讓一些自媒體寫稿子用“熱淚盈眶”來形容。
作為守方,除了王莆中在社交媒體上的一次戲謔,美團整體算沉得住氣,有回應,但整體很克制,"主不可怒而興師"。
京東這種打法也確實不好回應。
一方面,所針對的問題,不光基本屬實,且短期內沒辦法根本改變,遑論跟牌京東。
另一方面,新進入者撕咬行業老大的營銷戰,后者越慌亂,越容易吃虧,入了甕中。
但看這架勢,外賣市場作為一個趨于成熟和格局穩定的行業,應該會做出一些改變。
在這其中,平臺溢出的價值將留給商戶更大發展空間,騎手更好的社會保障,以及消費者更多的補貼紅利,所謂皆大歡喜。
競爭的價值,正在于此。
但由此應該引發思考的,并不應該僅限于商戰本身,很值得去探討的是——在新的勞動力結構、就業環境、新經濟周期里,餐飲生活消費行業的產業鏈價值分配問題。
首先,外賣平臺的興起,肯定對餐飲生活消費類行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讓其獲客更容易,比如拓展了堂食之外的商業模式,比如加快了數字化進程提升了效率,等等。
但與其伴生的問題是,平臺提點過高,騎手被鎖死在算法,以及為外賣而生的幽靈廚房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等。
比如平臺提點問題,各方說法不一,京東說有25%,美團財報披露的只有幾個點,不同的計算方式而已。
但去和幾個餐飲老板聊聊就知道,該問題確實存在,與其他幾個一樣,都影響到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這本質上是個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也是個永恒的矛盾。
和很多行業一樣,總會陷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邏輯中,都難以持續。
作為新進入者,為了搶占市場,京東必然會在這方面通過讓利補貼,讓給一部分商戶利益空間,這是行業所樂見的。但這只是動態的一端。
如果能通過這種攪動,讓平臺與商戶間能通過動態博弈,進入更好的平衡,則是件更好的事。
這方面,監管部門應該有發揮作用的空間。當下國內經濟大環境是,內循環、內卷,今年促消費又是激發經濟活力的主要方向。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餐飲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首次超過11%,成為占比最大的商品類別,凸顯其作為消費核心引擎的地位。
這其中,外賣占餐飲總收入比重約30%。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如此環境下,外賣平臺應該發揮的價值自然更加關鍵——助力行業發展,促進消費復蘇,維護勞動者權益等,各方也都有這個認識。
這是否也是京東發起總攻的考慮要素之一,不得而知。
此前,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生活服務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平臺收費項目公示制度”。
2021年12月底,人社部等十部門印發《關于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的通知》,對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和同城貨運等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提供保障。今年兩會期間,人社部稱,將逐步推動在全國實施。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外賣員就業規模約1000萬人,是靈活就業的典型群體,其中85%左右為兼職及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