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廈門市科學技術局、同安區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北航天匯孵化器聯合中關村智友研究院、北京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創新轉化中心、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關村“醫工谷”創新創業論壇》圓滿落幕。
本次論壇作為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的首場配套活動,旨在借助“醫工谷”這一醫工交叉創新平臺,攜手廈門千億規模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共同打造醫療產業創新服務新型合作平臺,為我國醫療產業變革添磚加瓦。廈門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孔曙光出席了此次會議并作重要講話。
孔曙光局長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活動來探索出廈門醫工交叉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推動臨床問題和產業需求的切實結合,同時也為北京、廈門醫工交叉領域創新創業生態的相互交流搭建一個創新平臺。與此同時,來自北京、廈門、上海等地高校院所、重點醫院及科研機構的的20多位醫工交叉領域知名專家齊聚廈門科學城,共同圍繞醫工交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及創新創業等話題展開討論,為醫工交叉領域創新創業出言獻策。
參會嘉賓
會議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北京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院長王焱,組織委員會主席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院辦主任、創新轉化中心主任姜雪,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理事長、北航天匯孵化器董事長李軍出席此次會議。
此次參會的其他行業專家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系主任李巖,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雅瑞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瑞君,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劉剛,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方寧,華僑大學制藥工程研究所所長、廈門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掛職)劉源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羅森博特創始人王豫,以及北京納通科技集團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董驤等。
到場的其他醫院專家包括:第二軍醫大學上海長海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兼創傷骨科主任許碩貴,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院長龔啟勇,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執行院長何偉玲,廈門醫學院附屬海滄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黃海望,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陳學勤,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黃秀敏,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眼表與角膜病科行政副主任,福州眼科醫院副院長董諾,廈門海峽醫療美容整形外科院長劉歆,以及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研究員王樂韻等。
作為醫工交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的杰出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羅森博特創始人王豫主持了此次論壇。
2023醫工交叉十大科技創新熱點方向
本屆論壇,由北京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創新轉化中心、中關村智友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23醫工交叉十大科技創新熱點方向”。報告得到了王豫老師、樊瑜波院長、王田苗教授、姜雪主任及專家們的支持,并由王田苗代表論壇和組委會,現場發布了該報告,并從醫工交叉行業背景、健康與醫療器械發展態勢及我國目前醫工交叉資源等方向,對新時期醫工交叉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解讀。
(組織委員會主席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
該報告簡要內容如下:
01 醫工交叉助力病毒檢測與疫苗研發
醫工交叉后疫情時代繼續發力,高通量病毒檢測的基因芯片,光子、微電子等病毒快速檢測新方法和新技術,肺和結腸類器官芯片研發用于疫苗和候選藥物篩選,以及泛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方面正在取得新的進展。
· 病毒檢測中的基因芯片
· 病毒快速檢測
· 類器官芯片助力病毒藥品研發
· 泛冠狀病毒疫苗
02 自主操作手術機器人與微納靶向診療機器人
自主操作手術機器人在軟組織與硬組織手術中均取得突破,手術機器人正逐步從智能定位與操作工具向智能助手方向快速演變發展;微納靶向診療機器人通過體內操控,為未來疾病的診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軟組織手術機器人自主操作
· 硬組織手術機器人自主操作
· 微納靶向診療機器人?
03 醫工創新加速合成生物學發展
生物醫學工程的大量技術突破,推動合成生物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基因編輯、體外合成、醫藥健康以及農畜牧種子、食品工業等領域應用成果凸顯,能夠突破原有生物系統的限制,創造出更加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新型生物系統。
· 基因編輯技術的迭代升級,極大提高了人工生物改造的能力
· 新型載體結構的構建,為研發與工程領域提供優質的“細胞工廠”
04 人工器官
醫工交叉在材料、結構、控制和生肌電信號處理技術方面的進步,推動可穿戴紡織外肌、人工心臟、人工眼等人工器官研發取得突破,有望模擬被替代器官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最重要功能,從而達到暫時或永久性地恢復身體某些器官主要功能。
· 可穿戴紡織外肌
· 人工心臟輔助裝置
· 人工眼?
05 腦機接口
結合神經科學、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的知識,對來自神經元的信息進行轉換,并將其傳送給外部機器進行控制。多項研究正在進入人體實驗階段,用以提升腦中風癱瘓殘疾患者的生活質量。
· 腦電信號編碼實現文字交流
· 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首次臨床試驗
06 ChatGPT與數字療法
ChatGPT等AI技術深度融入疾病診療與咨詢,助力醫生制定更精準的診療方案。數字療法基于AI、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過數字化方法實現疾病的預防、干預、治療和控制,形成一類創新醫療產品和服務。
· ChatGPT輔助診斷
· 視覺數字療法?
· Pear Therapeuticsre公司開發的reSET應用
· appify Connect:Happify Health公司開發的心理健康管理平臺
· NightWare
07 AI、大數據輔助藥物研發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靶點結構,理化性質的大數據學習,預測新的藥物靶點,設計具有潛在可能的化合物,加速藥物分子篩選和優化過程,縮短藥物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
· 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
· 基于空間結構的化合物表征學習方法
· AI輔助研發藥物加速FDA獲批?
· AI輔助蛋白質結構研究?
08 柔性生物傳感器
基礎科學的發展推進新型柔性傳感器的設計與制造,在心臟實時監測與同步成像、病毒快速檢測、大腦和腸道內的多種神經遞質檢測、腦電信號更精細的獲取等方面取得突破;集成穿戴式可持續監測成為柔性傳感器的研究熱點,助力腫瘤檢測、生理活動與健康狀態監測。
· 基礎科學的發展推進新型柔性傳感器的設計
· 集成穿戴式可持續監測成為柔性傳感器的研究熱點?
09 創新醫學影像
基于原子磁力計的心磁、腦磁成像技術產業化突破,實現心臟活動和腦內神經活動的實時無創探測,助力心血管冠心病及阿茲海默癥的早期發現。自動超聲診斷系統結合自動影像采集與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加自動化的影像診斷服務。
· 原子磁力計心磁、腦磁圖儀
· 光泵磁力計可以更早更精準檢測神經退行性疾病
· 自動乳腺超聲診斷系統?
10 中醫藥標準化、穴位機理研究
中醫藥標準化近期已由國際標準化組織頒發正式文件,中醫相關網絡數據庫平臺正在向綜合、標準、實用發展。中醫穴位機理的研究在穴位敏化、治療癌癥等重大疾病都有最新突破。
· 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 中醫穴位機理研究?
· 穴位刺激治療化療副作用、促進癌癥治療的機理研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