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的未來會怎么走要聽一聽業內專家怎么說,7月3日,思達派&創頭條在俠客島聯合辦公室舉辦的“創派對第二期之人工智能的文藝復興”活動上,人工智能行業的五位專家齊聚一堂,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抒發見解。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SONOS中國首席策略官、新媒體天使會創始人劉興亮結合自己行業經驗,將全球IT行業劃分為五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1980年——1990年,關鍵詞是硬件,霸主為IBM;
第二個十年:1990年——2000年,關鍵詞是軟件,霸主為微軟(這個階段,聯想類的中國公司抓住了機會,但總體發展方向不夠前沿);
第三個十年:2000年——2010年,關鍵詞是互聯網,霸主為Google(中國抓住主流的機會,BAT三家便是在這個十年發展起來的);
第四個十年:2010年——2020年,關鍵詞是移動互聯網,霸主未知;
最后,是以人工智能為關鍵詞的第五個十年(即2020年——2030年),這是劉興亮在早在2009年做出的預測,“就目前看來,人工智能是提前到來了。”他說。
為什么人工智能提前到來了?劉興亮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四個方面:
1、WiFi的普及、硬件基礎設施的完備。萬物互聯時代,硬件傳感器等技術不斷發展,給各種需求的智能產品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持。
2、機器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以最著名的圍棋人機大戰李世石和Alpha Go為例,機器一定不如人的說法從某些角度被推翻。
3、云計算的能力越來越強大。過去,在進行龐大的計算工作的時候,人們需要同樣龐大的機器來支持,但現在,一個手環或者一個眼鏡就可以運用云計算。
4、對大數據的開發。對大數據的充分解讀和運用可以產生各種智能的判斷,輔助人們在各行各業做出決策。
從種種以上來看,基于各種技術支撐下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僅來得早,還來得好;且在不斷接近人類智能。但對于人工智能過于強大會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的類型的問題,幾位嘉賓意見一致:“這種想法其實是杞人憂天。”
以無人駕駛為例,其實就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對人的取代,夏粉認為未來甚至機器學習的科研人員都有可能會被取代。但這種取代并不意味著人的價值完全被機器頂替掉了。“說到底人工智能還只是一種工具。”他說。一項技術的強大其實可以促進人也變得越來越強大,起碼就目前來說,還是人在控制機器,研發過程雖然稱為機器學習,但事實上還是需要得到人的反饋。
對此,龍中武表示認同。他認為,自2010年開始,中國人口紅利在以每年12%的速率下降,未來人會“越來越貴”,企業成本會越來越高,所以未來人工智能應該更多的代替和解放人口出來,讓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劉興亮以汽車行業為例,做了兩個方面的暢想:
技術方面,未來的汽車市場或許會完全被無人駕駛占領。正如人類交通史的發展——從徒步到馬車到自行車再到汽車一樣,未來有一天人工智能一點會普及。“甚至未來可能人工駕駛車輛都不允許上路,道路會因為是否使用人工智能而區分開來。”他說。
另一方面,劉興亮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在感情訴求和互動上可能會有所發展。未來的機器應該能夠體會和了解人的感情,更加了解人的真實需求。或許有一天“大白”會真的出現。而那時,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文藝復興就真的到來了。
以上不難看出,行業專家們對人工智能發展充滿信心,但就目前的技術能力和普及程度來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還需要繼續推進。以最近的特斯拉無人駕駛車禍為例,人工智能在精準計算方面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人工智能的未來值得期待,但這條文藝復興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