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WeWork的眾創模式在美國火了之后,國內出現了一批“受啟發者”。潘石屹的SOHO 3Q、毛大慶的U客工場、王勝江的洪泰加速器是其中聲勢比較浩大的。
這些“創業空間”批量出現的背景:一是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推動,二是整個地產行業的下滑——SOHO中國的土地存量已經耗盡,傳統地產的商業模式不被看好;毛大慶也是利用自己地產圈的人脈去“幫朋友”盤活資產,同時做出自己的一片天。目前對WeWork模式仿效最快的是傳統地產商,除了上述幾位,還有眾多的“地產轉型者”正在加入。
這些“創業空間”目前的模式是通過辦公場所吸引創業企業,從而收取租金。同時,對接相關機構為創業企業提供融資、專業服務(法律、財務、人力資源等)和創業培訓。
“創業空間”都在強調自己不是模仿WeWork,而是要做“創業服務商”。可從目前的進展來看,這些“空間”的地產思維痕跡非常明顯——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是背靠政府政策,全國圈地,都在規劃2016年進入多少個城市,開辦多少個“空間”,面積多少平方米。
冷靜地看這個商業模式的現狀是:租金不靠譜——貴了沒人來,便宜了越大越賠錢;融資不靠譜——基本是組織幾場路演,看得多投的少;專業服務不靠譜——做簡單中介平臺,兩頭都收不到錢;創業培訓不靠譜——組織幾場培訓沒問題,要做專業的“創業大學”那可是既要多學科專業又要長期打磨的事。
所以,我看目前的“創業空間”正在走這樣一條路:依托大的政策背景,從WeWork學起,嘗試新的創業服務項目增加對創業企業的吸引力,同時尋找利潤增長點。但目前主要精力是放在“拿地”和迎合投資者方面,在增值服務部分更多是做樣子、炒概念。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風風火火了近一年之后,各大“空間”目前的狀況是:入駐率不高,創業者粘性不足——呈現“空殼化”。結合2016年整個投資環境的持續變冷,創業泡沫不斷破裂,“創業空間”的前景非常堪憂。如果繼續走跑馬圈地,場地擴展的路子,資金鏈斷裂事遲早的事情,區別就是看融資能力了。
其實,通過與眾多中國創業者的接觸發現,中國創業者有很多需求,但剛需不是辦公場所,而是產品原型開發、招人、融資、專業法律財務服務等。大家的目標很明確,開發出原型后,找投資人,建立團隊,解決市場和管理問題。要滿足這些需求,真正幫到創業者,就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在這些方面做一個扎實的“服務提供者”,這里面需要的是專業資源整合和專業打造能力,有沒有“物理空間”其實不是關鍵要素。有空間,能聚人氣,挺好;沒空間,通過虛擬平臺同樣能夠實現資源的對接。
所以,未來中國真正做起來的“創業空間”可能不是在線下,而是在線上。或者,線下線上也不重要,而是某個真正從創業者的一個剛需切入進去,不斷深化和做好服務,然后將服務線擴展開來的企業。這樣的創業者的精力主要是放在服務和產品上,而不是和地產商、政府打交道。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作者曹新宇,系前IBM首席領導力顧問,戰略和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現任TALENTOP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