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自媒體創業進入紅海,激烈廝殺,微信公眾號注冊數量上千萬,然而大多數自媒體的盈利模式仍成問題。
就算是不盈利,依然有千軍萬馬來闖這座獨木橋,2016年是不是自媒體創業的好時機?要靠哪些玩法來支撐呢?河南商報記者走訪多家自媒體創業者,講述背后故事。
【紅海】
自媒體創業激烈廝殺
2015年無疑是自媒體投資元年。自去年春天開始,各類自媒體拿到投資的消息一直沒停止過。
2015年也是自媒體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注冊的微信公眾號數量上千萬,絕大多數微信公眾號已經陷入紅海,難以靠岸。目前在上千萬的微信公眾號中,粉絲達到十萬以上的只有千分之三。
這就意味著只有不到1%的自媒體人可以養活自己,而剩下大于99%的自媒體人,每天搭著時間、搭著精力、搭著錢生產出他們認為好的內容,而用戶卻看不到。
“2016年會是整個行業更為困難的一年,也是自媒體重新洗牌的一年。”在“文藝FUN”公眾號主編陶輝看來,由于河南自媒體在資本、資源及人才方面的短板,2016年想要做出好的公眾號,難度較大。
“餐飲老板內參”“豫記”“環球旅行”“鄭州車友會”等一批微信公眾號抓住紅利期迅速做起來,后來者也一直沒停下進入的腳步。
【困局】
商業模式不清晰
賺錢成難題
說到自媒體的存活問題,繞不過的一點就是商業模式。
軟文、硬廣、打賞、會費……關于自媒體的商業構想,自媒體創業者在不斷嘗試,但除了那一兩只來到風口的“豬”,其他自媒體人依舊在上下求索。
陶輝認為,目前的自媒體盈利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身有產品,圍繞產品來打造自媒體,通過自媒體銷售產品,這類占少數;另一種是打通線上線下,“自媒體要明確自身屬性,在搞清楚做什么、為誰服務之后,找到適合自身的盈利閉環。”
有更多的自媒體創業者暫時不打算靠它吃飯,不少人本身有“主業”,有受訪者表示,即便未來三年自己的自媒體一分錢不賺,也可以保證團隊生存。“鄭州媽媽幫”的創始人楊瑞表示,自己的公眾號雖然粉絲眾多且有穩定收入,但自己的主業不能放棄,因此在2016年是否要將公眾號進行專業的團隊化運作,還要算算賬才能決定。
【分析】
自媒體創業機會
蘊藏在垂直領域
如果說2015年之前的自媒體圈還不夠“高大上”,是任由各類“草根”野蠻生長的時期。那么,隨著吳曉波、秦朔這樣的大佬逐漸入場,留給普通自媒體創業者的時間和機會顯然不多了。
2015年下半年,國內媒體大佬秦朔的動向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離開了第一財經的他放言要帶著自己的“老朋友”“小朋友”轉戰自媒體。
針對這些情況,如何保證自身的生存空間,“一塊兒開餐廳”公號主筆潦寒也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他認為,在2016年的混戰當中,最有機會的還是各個行業的垂直領域。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去對于一個自媒體項目的價值評估方式將會失靈,粉絲數、閱讀量這些指標“摻水”非常容易。“今后,微信影響力將更多地體現在能否在一個垂直領域受到圈內人的尊重。閱讀量會貶值,但是尊重不會貶值。”他說。
【變化】
自媒體時代
“內容為王”的新定義
自媒體沒有原創能力,只靠轉載甚至抄襲別人的優秀內容,在2016年是無法生存的,這一點幾乎是所有自媒體創業者的共識,但是“內容為王”四個字在自媒體的實際運作當中卻很難實現。
楊瑞兩年多來一直兼職運營微信公號,“每天我都是先哄睡孩子,才有自己的時間來更新內容,幾乎沒有時間做原創,都是以轉載為主。”
隨著公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楊瑞被“盯上了”,“每當我更新的內容不是原創的,馬上就會有競爭對手不停地舉報我。我們當然想做到100%原創,但實在是精力有限。”
當她嘗試多做原創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自己生產內容的水平尚不及專業自媒體團隊,對原創文章的選題把控能力較弱,甚至有時會出現原創文章關注度不及轉載內容的窘境。
“好內容需要好團隊來創作,但是建立團隊的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算,我們必須進行衡量。”她說。
在潦寒看來,從秦朔開始,新一輪財經作家創業高潮慢慢來臨,第一輪是作家靠知識和寫作技巧做一些品牌梳理和傳播工作,屬于寄生式創業。
而第二輪,將是靠智慧創業的階段,這批人除了擁有知識和寫作技巧外,還必須具有看透社會發展趨勢,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由此打造出自己的平臺,從而創造價值,支撐公司運轉,也將定義新的“內容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