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財經天下》主編李翔的創業項目《李翔商業內參》上線,以“私家商業秘書”的姿態,收取199元訂閱費,不到十天,訂閱人數超過四萬,訂閱額超過900萬。在習慣了免費的互聯網時代,卻有這么多人愿意為內容付費。內容創業果真迎來了黃金時代。
《李翔商業內參》不是個例,還有大量的內容項目受到用戶的追捧和資本的青睞。雖然變現的摸索仍然如“盲人摸象”,但內容的價值正在被挖掘。
李翔有十幾年的商業報道經驗,尤其擅長寫作深度稿件,可在新媒體語境下,往往會有強烈的挫敗感。“寫一篇稿子,采訪三四十個人,寫了一萬字,自我感覺很牛,但微信點擊量只有幾千個。”
2015年,《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舉辦“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李翔是總策劃。李翔創業的想法,就是和羅振宇反復交流中碰撞出來的。
參與這場跨年演講的過程中,他看到羅振宇的團隊反復折騰自己,認真推敲每一句話,做出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演講的票賣得很好,現場座無虛席,而且反饋極佳。這給他很大的觸動。
“歸根結底還是產品本身,要做得有價值。”在跟羅振宇多次討論和碰撞后,李翔決定做一個付費閱讀的商業內參。截至目前,已經有4萬多用戶訂閱《李翔商業內參》,按照每人199元的價格,訂閱額已經超過900萬。
李翔的選擇,與內容創業的風口不期而遇。自2015年開始,內容創業就如“原力覺醒”一樣發生。
這一年,微信訂閱號達到1000萬+,前500強的微信訂閱號共獲得967億閱讀。《奇葩說》第一季終結,收獲4.5億次播放量。二更視頻和自媒體大號“深夜食堂”合并,全網視頻播放量超過7億。
今年4月,一條視頻獲得數百萬A輪融資;7月,餐飲老板內參獲得2000萬Pre-A輪融資;9月,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獲得1500萬A輪投資;10月,《羅輯思維》獲得B輪投資,估值13.2億。
專注內容投資的基金紛紛成立。吳曉波聯合創立獅享家新媒體基金,投資案例包括餐飲老板內參、酒業家、B座12樓、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原《證券時報》投資總監范衛鋒創辦高樟資本,3億資金只投新媒體。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加盟紫牛基金,重點關注內容行業投資。
資本的追逐讓人驚覺,內容創業的時代到來了。
用戶向新媒體的遷移,導致了傳統媒體的衰落,也為內容創業提供了機會窗口期,越來越多的職業媒體人從體制內跳出,成為細分領域的寫作者。前不久,一篇名為“由一大波主編帶隊,正掀起傳統媒體創業浪潮”的文章擴散很廣,羅列了20位傳統媒體主編離職創業的故事。
除了這些“帶隊”的個體戶,傳統媒體也在憑借內容優勢,進軍內容創業領域。
新京報也在積極轉型,用“+互聯網”的方式,“借船出海”。總編輯王躍春認為,新京報的核心競爭力在原創內容、品牌、媒體資源,但是缺少技術、渠道、資金,以及全新的機制。可不可以用新京報的核心競爭力去搭載互聯網企業的技術、資金和渠道,創建新的機制體制,并由此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動新聞和熱門話題,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誕生的。
2015年初,新京報聯合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團打造動新聞工作室,用3D、動畫等技術,還原新聞現場。依托于新京報強大的新聞生產能力,動新聞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從未缺席。自2015年成立到現在,共制作節目2700條,在各平臺的播放量超過25億次。
5月,新京報聯合三胞集團,一起創辦了熱火朝天科技公司,旗下產品熱門話題,是基于興趣的資訊分享社區,目前下載量超過了600萬。
新媒體觀察家魏武揮在文章中稱,在搜索當道的時候,內容其實沒有多少價值。桌面互聯網時代,關鍵詞與競價排名,決定了內容被看到的頻率。而微信等平臺有著很強的社交傳播屬性,內容獲得點擊與傳播,依賴于自然人的轉發與認可,取決于內容本身的價值,內容成為流量分配的關鍵。
早期的內容創業對平臺依賴性很大,大平臺可以對用戶流量進行定價并將其“導流”。而現在,內容不再需要依附于平臺。舉例來說,高曉松的網絡脫口秀節目,從優酷切到愛奇藝,但并沒有引起用戶的疏離,點擊量和評論數都證明了這一點。
源石資本董事總經理黃超認為,現在正是內容創業的窗口期。“BAT3等大公司壟斷了移動互聯網的流量,今天做一個應用,大公司分分鐘就把你摁死。”
不過內容的天花板很高,“內容依賴團隊和創意,不需要什么物質基礎,平臺也愿意為好內容買單。和工具類、社交類的創業不同,好的內容可以帶來流量。”以《奇葩說》為例,在愛奇藝平臺上,奇葩說系列共獲得了超過16億的播放量。
因為內容的強大引流作用,視頻平臺都在自制綜藝節目。據不完全統計,各視頻網站將于2016年上線的自制綜藝共35檔。其中以騰訊和優酷土豆居多,分別是15檔和8檔,比如《你正常嗎》,以及《火星情報局》等。
變現對內容創業者來說一直是個難題。“變現的嘗試,是一種盲人摸象。”原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刻畫視頻創始人苗煒說。
《羅輯思維》投資Papi醬后,舉辦廣告招標會,拍出2200萬的高價。“一次收割,落袋為安。”這種用優質內容獲取流量后吸引廣告,是內容創業變現的傳統做法。
不少內容選擇貼片或植入式廣告,其中定制視頻也是一種路徑。二更視頻最近密集上線“更杭州”、“更北京”等城市站以及“更財經”等行業站,還將進軍汽車、旅游、體娛等行業,這些領域本身內容就可以產生商業價值,可以直接變現。
另外一條路是電商。通過粉絲運營,提高粉絲黏性后賣貨,比如《羅輯思維》。橘子娛樂的創始人唐宜青說,內容本身就可以引導消費。按照她的規劃,橘子娛樂未來可能做電商,形成消費閉環。
贊賞或打賞是內容變現的最新途徑。《2015年內容創業白皮書》顯示,2015年微信共贊賞0.2億元、微博共打賞0.44億元。
新的變現方式還在涌現。2016年5月,果殼網旗下在行在微信公眾號上線了一款付費語音問答新產品——分答。王思聰等明星人物的加入,在短時間內為其帶來了極大的人氣,王本人在上面回答了32個問題,凈賺20多萬。
內容創業的未來趨勢如何?二更視頻CEO李明說,他看到的趨勢是精細化,行業更加細分,內容更加優質。
范衛鋒認為,內容創業現在已經開始洗牌。之后。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參與者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另外,也會像其他行業一樣,用兼并整合的方式形成自媒體集團。比如,P2P觀察的母公司小銅人,收購了十幾個自媒體財經賬號,包括摘選文章為主的“金融家”(40萬粉)、原創自媒體“越女讀財”(10萬粉)等。
本文由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創頭條(c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