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所確定的人形機器人、貝佐斯通過倉儲機器人向家庭服務機器人靠攏,極智嘉的未來方案是什么?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李艷艷
編輯|周春林
頭圖攝影|鄧攀
身為全球最大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極智嘉”的創始人和CEO,鄭勇在日漸焦灼的市場氛圍中,思慮良多。
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跨界”到這一領域。比如,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巨頭;以格力、美的為代表的空調巨頭;還有以海康威視、曠視為代表的科技廠商。玩家們或帶資入場,或自帶場景、制造經驗和技術優勢,在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競爭。
“我們也不是個baby了。2016、2017年,‘非原生玩家’更多,但真正有決心玩的,鳳毛麟角。”鄭勇說,現在行業百花齊放,產品層出不窮,客戶卻無所適從。過去一年,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也在促使企業考慮盈利。這時候,考驗的是定力。“走得慢一點,反而更穩。”
極智嘉的先發優勢和規模上的絕對優勢,給了鄭勇定力。
2015年,鄭勇離開投資機構,聯合清華大學教師和機器人領域專家,共同創辦極智嘉,并在兩年后“出海”淘金。作為最早成功出海的中國物流機器人企業,極智嘉目前已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設置區域總部,業務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創立至今8年間,極智嘉已在全球累計銷售超過4萬臺AMR(自主移動機器人)產品,順豐、耐克、沃爾瑪、豐田、西門子等700多家公司都是它的客戶。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Interact Analysis統計,極智嘉AMR市場份額已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倉儲機器人市場規模超過第二名近一倍。
2022年8月,極智嘉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E輪融資,投后估值超20億美元。

攝影:鄧攀
“在我最早出來創業時,就在BP上寫了,我們要做中國倉儲物流機器人行業第一。后來我們內部想得更多的,是成為一家偉大的機器人公司。”鄭勇對《中國企業家》說。“‘偉大’和‘領先’,這兩個詞背后不僅是規模、出貨量,而是規模之外的技術領先、產品創新,這個更重要。”
01
“七年之癢”
據Interact Analysis統計,全球有超過15萬個倉庫,但有3/4尚未實現自動化。隨著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倉儲自動化、智能化的市場空間將會快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690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底,全球部署量將達到400萬臺。
以上數據和觀點,均證明了移動機器人領域的巨大市場前景。尤其是,最近兩年,隨著5G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AMR在倉儲和工業領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鄭勇說,最近兩年,移動機器人行業正在快速增長。他提到一組數據:2015年到2020年,極智嘉一共賣了1萬臺機器人。但2020年至2021年一年時間,就賣了1萬臺,相當于1年內賣了前5年加起來的銷量。據了解,極智嘉已在全球累計銷售超4萬臺AMR。
這個賽道里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選手,和鄭勇一樣看到AMR市場潛力的,還有很多巨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中國就有50余家倉儲機器人公司,除了京東、阿里、蘇寧等電商巨頭,海康威視、曠視等創業公司和格力等一些老牌企業也在布局,競爭態勢相當激烈。
巨頭的優勢很明顯:帶資入場,自帶場景、品牌和群眾基礎。它們在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競爭。作為創業公司和“原生玩家”,極智嘉在一眾老牌企業面前,顯得更為年輕。此外,一些借融資喂大的創業類公司,也在爭搶市場份額。
鄭勇關注到,2022年,由于整個大環境變化,行業的調整重心開始從增長走向盈利,“過去,大家的價格競爭比較激烈,現在競爭仍然激烈,但公司之間更關注差異化,業務方向會有選擇,基于此各自建立優勢。”鄭勇說。總體來看,“現在行業百花齊放,但沒有中流砥柱。”
讓他注意到的是,物流自動化領域的解決方案層出不窮,這個趨勢對行業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大家有了更多思考,但這種變化也讓客戶無所適從。“這個弊端也是蠻糟糕的,每個方案都在說自己的理論優勢,但沒有經過長期打磨,穩定性不夠,劣勢很明顯,問題也很多。”
鄭勇還發現,經過市場洗牌,大家在新產品的推出方面更加謹慎。“這考驗的是企業的定力。這樣的市場情況下,我們也在反思,極智嘉本身已經走過了7年,現在正值‘七年之癢’,確實到了要去調整和聚焦的時候。”
“經營模式的調整,就是要更加追求效率,專注高效的增長,專注盈利和現金流。聚焦的過程,則是如何把握‘戰略’里面的‘略’,相比聚焦什么,更重要的是say no(說不)。很多地方都要變,有的業務要拒絕,資源投入、人員安排也要變化。”鄭勇說。
鄭勇坦言,這個過程很難。不同于以往只需把增長做到最高的目標,此次調整,整個過程要跟團隊做好拉通,加強執行力。同時,盡可能減少理解差異,文化上短期內也會有磨合。“相對而言,我們很慶幸,盡管市場在艱難整合,我們也還有很好的優勢。”
“雖然是第一,但我們對自己的位置也更清晰了。”鄭勇認為,極智嘉的先發優勢是技術基礎的積累,這讓公司面對任何產品需求都能迅速應對,“物流機器人看似同質化,其實客戶需求是不同的,過去7年的積累,讓我們在自己的技術平臺積累了很多能力。”
此外,在B2B行業,品牌口碑對公司整體業務發展也很重要,鄭勇認為,這同樣有賴于日積月累的沉淀。“一個倉儲物流機器人項目要上馬,如果不邀請極智嘉(參與),客戶都會擔心,這個招投標客觀嗎?”

來源:受訪者
02
“爬坑”
“行業發展到今天,大家都是從坑里爬出來的。”鄭勇說。
他記得,極智嘉剛成立時,市場上還沒有同類公司,整個開拓市場的過程非常艱辛。“因為一個新品牌的信任基礎不易建設。”“那時候的坑,大多是軟件系統運行方面的,有時候,訂單數據也不在標準規范之內。還有一些坑,是客戶業務的變化,你如何應對?能不能跟上?”
他還記得極智嘉第一款機器人的誕生情形,“那時候市場上的產品都是針對具體場景來做的,要求硬朗,結實,但不在意設計。我們強調設計,整了一個好看的白色外觀,還給機器人做了一個塑料外殼,底盤是鋁鑄一體成型底盤,為了能夠實現機器人高品質的穩定性。”
最早的挑戰,是怎么過“雙11”。
拿到融資后三四個月,極智嘉就拿出了第一款機器人產品。“我們抱著一堆零件,去天貓超市的倉庫內現場組裝。”鄭勇說。那時候,開發周期很短,不像現在,開發周期越來越長,“變成半年、一年、兩年,因為思考得更多了,不僅追求產品差異化,也追求產品投入市場后的穩定性。”
郁悶的時刻也會出現。“我們做的產品不能滿足客戶場景要求。怎么辦?坦白說,對于團隊,我也沒啥鼓勵,反而給了大家更多壓力,拿了這個項目,一定要搞定。我是吹毛求疵的性格。”鄭勇自陳,“因為大家的底層價值意識是一致的,我們都是‘技術直男’。”
極智嘉是最早出海的中國物流機器人企業。“一開始做海外,是為了合適的客戶和投資回報,我們出海是在2017年,那時候海外還是藍海,一些海外客戶主動找到我們。”鄭勇說,那個時代,所有公司都有這樣的機會,關鍵是形成正向循環。
出海過程中,鄭勇發現了國內和海外市場的差異。“以前我們總希望把自己定位為市場上的中高端產品,對品質要求很高,這也導致了我們做的產品成本要比別人高,在海外市場賣得更好。”鄭勇說。
他看到,這兩年,很多企業因為國內競爭激烈而選擇出海,但出海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挑戰,他們可能還不清楚。“海外雖然毛利高,但如果不能達到一定規模,虧損會更大,業務如何打磨長期產品、做好系統維護等服務能力,還有本地化團隊的搭建,對于海外發展非常重要。”
鄭勇說,機器人行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很多產品需要去海外交付,成本很高。“機器人不是標準化的產品,不能靠渠道解決一些問題,你必須要走到當地。”據其透露,目前極智嘉有70%的業務在海外。“國內市場潛力也很大,雖然競爭很激烈。未來,四六開是合理的。”
這些年,機器人領域的產品創新和成熟度越來越高。馬斯克(特斯拉CEO)所確定的人形機器人、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通過倉儲機器人向家庭服務機器人靠攏,他們都想以科技助人。極智嘉的未來方案是什么?
“我們今天做的是一些專有場景,而他們想做的是通用機器人,我們底層思路不一樣。”鄭勇說,通用AI早晚都會出來,機會很大。但極智嘉做專用機器人,彼此不沖突,也有性價比優勢。“今天,畢竟整個技術在數量應用上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幾百萬臺的規模。”

極智嘉上存下揀方案SkyPick。來源:受訪者
03
控制節奏
1920年,斯洛伐克作家雷爾·恰佩發表的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首次提出了“機器人”這一名詞。到了1939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示了一款家用機器人,它可以行走與抽煙,還可以說出77個字。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早已翻天覆地。
2014年,鄭勇在考察亞馬遜倉庫物流項目時,注意到他們正在全面推廣機器人的設備應用,這讓他感到非常震撼。基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經歷,鄭勇意識到,這樣的機器人系統在物流領域的巨大價值和市場空間。2015年,他在國內創立了極智嘉。
此后,極智嘉用6年時間,成就了兩個“全球第一”:AMR市場份額和倉儲物流機器人業務規模全球第一。2023年初,鄭勇對《中國企業家》說,他很少談及過去,但如果真能回到過去,他要把節奏放慢,“控制業務增長、產品研發節奏”。
鄭勇說,過大的投入,是軍備競賽導致,因為大家把十年要干的事,縮短到兩三年來干。資本過熱時,公司之間互相競賽,新產品層出不窮,大家交了很多學費。
關鍵問題是,一番激戰下來,“客戶的回報和感知有多大提升,”鄭勇說,“現在我最主要的工作是,控制研發投入,更加聚焦產品方向。”
鄭勇說,在他的印象里,早期大家還會擔心機器人有沒有價值,現在極智嘉驗證了。“今天跟投資人對話,我們沒太多需要解釋的,他們不懷疑我們的成長,很關心你的估值。”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上半年,行業共發生11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近20億元。而極智嘉去年8月公布的E輪單筆融資額,就達到了上半年行業融資總額的三成。在資本寒冬期,這不是一件容易事。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2016年10月11日到2022年8月9日,極智嘉完成了從A輪到E輪融資,拿到了來自高榕資本、華平投資以及英特爾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資金。據悉,E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加速公司全球市場拓展,持續推進底層技術研發和重點產品創新。
目前能獲得大額融資的移動機器人公司,主要是頭部公司,它們已經有了成熟產品,并且開始廣泛售賣,走到盈利關口。
在物流機器人領域,“萬臺級出貨量”是衡量頭部企業的一個門檻。鄭勇說,極智嘉從規模上獲得的最大好處,就是技術和口碑積累。但他也意識到,“萬臺”的邊際效用會越來越小。
“當年度出貨量過了5萬臺,不僅是成本空間的下降,行業對解決方案的認可度也會有更大變化。”鄭勇說,“我們這個行業,首先是方案之爭,堅定一種方案后,出貨量起來,成本下降,之后方案的優勢才會放大,由此形成正循環。”
在鄭勇看來,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方案還沒有那么確定。他相信,未來物流機器人的產品化和通用性會更好,當然,這也需要頭部市場的努力和客戶的教育。“我們期待有個拐點。”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