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發展格局是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思考,也是對國際新形勢的戰略應對,更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戰略指引。而創新驅動發展,正是實現高質量增長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的演進路徑上,近10年來,中國的角色越來越重要: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打破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分工格局。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處在發展階段,農村人口體量依然巨大、城鎮化的空間巨大。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城市群的人口規模也在增長,城市群的聚集效應不斷增強。城市群可以通過交通、住房及其他供求關系,有效促進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推進國內市場循環。
我國擁有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商市場,互聯網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數字經濟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夯實,匯集的人群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自主科技創新,是破除產業鏈斷供、實現“雙循環”的關鍵因素。
在科技創新上有4條重要路徑:民營企業、國家實驗室、孵化器、資本市場。民營企業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政策層面,應為民營企業創造優渥的發展環境,包括但不限于知識產權保護、激勵機制、產業扶持政策等方面;國家實驗室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創新基礎平臺,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支撐,是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要推動國家實驗室創新推動作用進一步釋放;孵化器是政府主導投資新項目,但不應圈定具體產業及規模,而是開放市場,允許企業自主創新發展,配置市場需求;資本市場應鼓勵風險投資資金進行市場化資源配置,由政府“跟投”熱點產業,分攤市場風險,促進市場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