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2022全國雙創周“科創中國”新時代創業者說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科技創新一直是支撐經濟強大的中心。頂尖科技和人才流向哪里,發展制高點就轉向哪里。中美科技中心的轉移,取決于兩個條件:第一,經濟要強大;第二,技術要活躍。”9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光機所所長劉文清開門見山地指出,當今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發展使得國家之間的競爭變成了在科學技術領域創新的競爭。
劉文清是在“科創中國”新時代創業者說活動開幕式暨高峰論壇說上述這番話的。據了解,“科創中國”新時代創業者說活動是中國科協聚焦服務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著力打造的重要品牌。該活動是2022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部委重點活動之一,主題是“科技引領融通創新”。活動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臺,匯聚創新創業要素,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推動融通創新,激發創新發展新動能,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就業。
雙創熱潮涌合肥
當天的活動在安徽合肥主會場——合創巢中安創谷科技園隆重舉辦,該園是中國科協首批科技創新基地。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不斷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他談了三點體會:一是創新創業者應當強化使命擔當、自覺肩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重任。二是增強創業的科技屬性,積極響應創新增動能、創業促就業的號召。三是主動地融入創新體系,以更寬的視野匯集資源、凝聚力量,支撐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安徽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實現了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方向的發展。安徽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八位,連續十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表示,合肥緊緊把握國家戰略布局,始終堅持把創新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以創新驅動創業,以創業擴大產業,各類市場主體以年均20%的增量擴大到今年的143萬戶,每天凈增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周新增2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月新增1戶上市企業,孕育出“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現象級產業地標,推動合肥加速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名城、新興產業集聚的產業名城闊步前進。
他透露,下一步,合肥將進一步加速聚集優質的創新創業要素。例如,將實施創業合肥行動,激發企業原動力,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集聚16條產業鏈企業,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的最強動能;將釋放創新資源潛能,增強創業的支撐力,健全完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拓展提升科大硅谷、中國聲谷等創業孵化載體的功能,為創業者夢想孵化破殼營造最適宜的溫度;將打造優質的服務體系,提升創業吸引力,聚焦全周期、全環節的服務,健全完善信貸、基金、風投等多元化創業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全域開放的場景創新之城,為創新種子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國家戰略下科技創新更顯重要
“我們原來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競爭合作的關系,現在向互補合作方面發展;我們和發達國家原來是互補合作,現在向競爭合作關系轉變,實際上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科技創新發展機遇》的主題演講中,劉文清表示,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同時,我國科技創新也面臨一系列復雜嚴峻的挑戰:一是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攻關能力提出新挑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對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影響巨大。二是對我國獨立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前沿方向的能力提出新挑戰。面對科學、技術、產業等方向上的不確定性,沒有清晰的“靶子”和趕超目標,面臨巨大的判斷失誤風險。三是對我國引領動員全社會創新資源的組織方式提出新挑戰。需要更多發揮企業和社會力量在前沿突破和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的作用,迅速抓住產業發展先機。四是對我國主導制定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標準規則的能力提出新挑戰。要著力制定國際通行的技術標準和產業規則,掌握規則話語權。
劉文清在介紹光電所的技術研究時說,綠色發展強力牽引我國環境產業的發展。現在環保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7.38%,整體的發展需求非常強烈,產業前景非常廣闊。據他介紹,我國的環境產業主要包括三類企業:外資企業、國內設備企業及第三方運維企業。高端分析儀器的附加值比較高,但市場主要被國外企業所占領,國內企業做的主要是儀器的系統、運維領域,附加值比較低。“未來十年,我們需要更多的高端裝備和更高端的服務。”他說。
具體到分析儀器,現在光譜、射譜等都是環境領域的熱點,國內有眾多的上市企業,近年來國產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一些關鍵元器件,如激光器、中紅外光源、探測器等,技術上被“卡脖子”的比較多。劉文清透露:“在底層元器件方面,被‘卡脖子’的占70%~80%,真正在上層比如系統集成等方面,被‘卡脖子’的只占20%~30%。因此,包括初創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應該關注關鍵的被‘卡脖子’的元器件等方面。”
在題為《“雙循環”下創新創業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中,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毛大慶闡述了自己對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重要性的理解。“‘雙循環’發展格局是對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戰略思考,也是對國際新形勢的戰略應對,更是對我們國家自身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過程中的戰略指引,創新驅動是實現高質量增長和‘雙循環’戰略的一個基本要求,今天,在這樣的格局下談雙創顯得尤為重要。”他說。
毛大慶認為,高質量的城市群落的發展和持續的創新數字經濟發展,是內循環戰略中特別重要的兩個抓手。
一方面,很多省的省會一枝獨秀,沒有發揮主體城市拉動城市群共同發展的作用,所以國家要推進長三角、京津冀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肯定是未來十年的重點話題。
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商市場,獨角獸企業僅次于美國,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的底部邏輯和技術創新已經得到很好的夯實,惠及人群規模不斷擴大,驅動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還有很大的空間。
毛大慶強調,推進國際國內雙循環,并不是要把門關起來自己干。“在聯合國公布的260多項子產業的1200多項次級產業中,中國尚未掌握其中近一半產業的核心技術,還在許多方面受制于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外循環和國際合作,不斷地提高我們自己的能力。”
新生態促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當天會議的焦點話題之一。
毛大慶認為,要讓大企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形成有效的聯動,讓創業公司早期的能量能夠快速地注入到大企業的發展中去。這需要體制和機制的改變。
對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科大訊飛在實踐中有著深刻的感受和見解。科大訊飛副總裁方明介紹,為做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訊飛搭建了訊飛AI服務平臺,頭部企業、大企業可以在上面發布需求、尋找供應商,廣大中小企業在單項上擁有優質的、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和能力,通過這一平臺可以進行智能的供需匹配。“大企業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獲得更多優質的供應商,中小企業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獲得寶貴的訂單。”方明表示,在創業孵化方面,商湯科技、寒武紀、優必選這些獨角獸企業,都是在訊飛開放平臺上面成長起來的。
在圓桌論壇環節,四川長虹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家富建議,要搭建內外協同的生態系統、加速創新破局。
據了解,長虹控股集團自2015年開展雙創以來,開始深耕大中小企業融通。長虹近年加強了對新能源、半導體、計算存儲等新業務的布局,均取得積極的進展,集團也快速從傳統的家電企業向物聯網產業方向轉型升級。
孟家富認為,當前大企業的創新破局面臨比較大的挑戰。長虹通過搭建“基金+基地+聯盟”的生態系統,把內外的創新資源協同起來,創新的項目既可以是長虹自己的研究院來做,也可以是外部的產業鏈上的公司來做,結合產業資金優勢及長虹創新生態資源,效果明顯。同時,長虹創投基金的定位也相應調整,探索通過CVC的模式,把機會釋放給生態伙伴,形成比較好的創新業態。
榮事達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勇表示,榮事達從家電到家居再到家庭,最后的終極目標就是圍繞家庭形成整個生態圈。“這樣一個科技住宅就是我們的戰略性發展產業,也是未來大眾消費的一個新趨勢。”
對于想創業的年輕人,陳勇認為,創業者要有前瞻性的視野,對產業和市場有敏銳的嗅覺和洞察力,并且意志頑強,同時善于整合各方面的資源。
“未來因為未知而精彩,如何成就精彩,答案就是創造。”孟家富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