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沉舟

大企業通過實踐大中小企業融通來擴展新的發展機遇?
自2004年以來,長虹集團踐行新“三坐標”產業發展戰略和“制造業高端轉型、服務業轉型、全球化轉型”,產業布局逐步完善,產業規模逐年增長。
新興產業正成為長虹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2019年集團總體營收超千億元,其中新興產業占比超過30%。
如何更好地在做大做強核心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圍繞移動、智能服務、供應鏈服務等方向培育新興產業?
“大中小企業融通或是一條路。產業機構優化、培育孵化新興產業,讓長虹在2015年開始扎扎實實做大中小企業融通,并成立創投基金來全面協調,希望通過引入外部資源來豐富長虹產業生態,為長虹發展增添力量?!彼拇ㄩL虹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曄告訴創頭條。
“其實,能看到的是目前的互聯網企業通常是以輕資產為主,如何做好互聯網+,其中一點應該就是需要做好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制造企業的融合,實現優質資源的互補,促進企業以及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p>
為此,陳曄告訴創頭條,這幾年,依托長虹千億產業生態資源,以及搭建的多個大中小企業融通平臺,在省市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與西部創新創業高地成都高新區的合作。讓長虹在企業融通方面取得不少成績,同時探索出一條新的路:聯合政府等多方機構,構建了一條“產業+政府+載體+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模式和服務體系。
但是陳曄還告訴創頭條,作為西部電子信息行業的龍頭企業,長虹做融通仍然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因為前期并沒有好的路子可以借鑒。長虹的企業融通要想跑得更好,從制度乃至整個認知層面都還有不少地方需深化和改變。
以下是創頭條和陳曄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一條“產業+政府+載體+中小企業”融通的創新路
創:長虹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大中小企業融通?
長虹開展的比較早,最早在2010年的時候就打算做這個事了,不過一直沒規?;?。此后,傳統制造業尤其是家電企業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產業格局發生較大變化,一些新興企業和品牌獲得了快速成長。
2015年前后,國家層面提出了雙創政策,內外形勢結合下,長虹開始將企業融通作為一個重要的事來做,希望能夠助力長虹的創新和轉變。
創:長虹的企業融通是怎么做的?
我們的模式是聯合政府構建了一條“產業+政府+載體+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模式和服務體系。
長虹集團作為四川的龍頭企業代表,是成都高新區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工作的示范企業,我們和成都高新區共同打造了融通創新需求發布平臺。長虹集團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以產業和資源賦能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圍繞長虹集團的創新需求實現產品快速迭代,主要聚焦產業供應鏈的融通方向。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聯合成都高新區、成都高新區孵化載體以及業界共治理事會與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聯合宣布共建“蓉通長虹”創新服務平臺,希望借助各界力量一起做融通創新。
我們在幾方合作的資源整合中制定了 “蓉通長虹”創新計劃,計劃通過產品需求發布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雙創工業園平臺、投資孵化平臺構建“蓉通長虹”服務體系。

那么,政府為“產業+政府+載體+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模式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創頭條也對話了成都高新區科技人才局相關負責人:
創:長虹走了一條聯合政府和孵化載體的融通模式。請問,成都創孵社區是什么?現在開展情況怎樣?
成都創孵社區是成都高新區基于城市合伙人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工作,政府在創孵社區率先探索,創新“四個一”融通模式,搭建一個平臺—大中小企業融通線上對接平臺,發布一個計劃—大中小企業融通共創計劃,建立一個機制—大中小企業融通數據庫持續發布和對接機制,打造一個樣本—大中小企業融通的成都樣本。長虹科技大廈以物聯網產業園區的定位,成為成都創孵社區的十個核心點位之一。
創孵社區已發布18份“機會清單”,征集中小企業需求清單78份,納入成都“共創”融通服務平臺企業數據庫550家,促成大中小企業線上融通對接220次,融通專員撮合對接30次。?
同時推動長虹等龍頭企業與社區內iF成都設計中心搭建設計創新平臺機制,將iF的設計服務融入長虹孵化器體系,優化平臺的國際資源,更好的助力平臺內中小企業發展和國際化,探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模式。
創:政府還做了哪些工作支持長虹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成都高新區按照場景化思維,不斷扶持企業成長,建立了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打造一批梯次遞進、成長有序、生態良好的大中小企業群落,采取業界共治模式,促進大中小企業協作互動,通過提升孵化載體質量、構建孵化培育網絡平臺、深化五大雙創活動,形成孵化能力更強大、資源對接更便捷、氛圍營造更濃烈的創新創業生態,并且供給人才、平臺、載體等一系列企業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科技型雙創企業,總數超5.6萬家,有效支撐大中小企業融通。長虹作為成都高新區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標桿示范單位,也獲得了高新區的大力支持。
投資體系來貫穿
創:現在做融通的業務由什么部門負責?
我們的融通業務目前主要是由長虹跨境孵化器團隊在整體負責。長虹跨境孵化器是2018年成立的,作為長虹集團雙創工作的統一管理平臺,承擔著鏈接集團內外部創新資源的窗口職責。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專家庫和聯絡人機制,為了實現集團創新需求的歸集,以及和外部創新資源的高效精準對接。
創:“蓉通長虹”服務體系,投資孵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以這么說,很多協同通過投資孵化來實現。尤其是做供應鏈上的企業融通,經常會遇到孵化一家企業,這家企業是根據市場行情來決定要不要繼續經營企業的,或者這一塊不怎么賺錢了,這個企業就去做別的了。
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控的,因為我們的產品是批量化且需要穩定的供應鏈。為了解決這個,我們從源頭上直接投資它,參與其組織構架以及經營決策,就能深入了解企業的發展業態,還能有效地避免上述不穩定性情況的發生。

創:通過什么來實現投資孵化?
目前通過三支基金來布局,覆蓋早期的投資孵化和股權融資,以及成熟期的并購等資金操作,目前這項業務已經成為我們捕獲優質項目以及未來獲取利潤的主要渠道。
第一支基金是“虹云創投”,這個基金注重早期項目的投資孵化,成立于2014年1月,是長虹與寬帶資本合資成立,管理著一支2.5億元人民幣規模的虹云基金。
寬帶資本一直專注于TMT和電子信息領域,成功參投出了領英、奇虎、大眾點評等好的項目。我身邊做孵化的人都是從長虹內部轉化來的,本身并不是說一直專注于這個領域,所以說長虹的模式是跟市場中優質的投資機構合作并取經。
虹云基金主要是專注高技術、高成長性項目,承載中短期長虹向新經濟轉型的使命,主要投資方向側重于智能軟硬件、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中早期項目。
在早期項目孵化中,風險投資不可或缺,為此我們做了長虹股權基金。這個是長虹創投的全資子公司,約有2.4億元的規模。
長虹股權基金主要專注發掘高潛力的創業企業,為長虹的未來發展做儲備。主要投資方向側重于長虹產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技術和新團隊等早期項目,并通過運營長虹孵化器進行項目孵化和儲備。目前投了慧視光電、云智天下和長虹教育等3家企業。
創:怎樣推進成熟期項目融資?做成熟期項目的立意是什么?
并購等成熟型投資項目的是與申萬宏源合資成立的申萬長虹并購基金,在2016年初開始做。
背景在于我們發現隨著早期孵化的逐步實踐,在一些中后期投資階段中同時有一些優質項目。
申萬宏源在一級二級市場中的資本運作、資金募集方面是有優勢的,我們依托其優勢并借助長虹集團在電子信息產業的長期積累,通過重大項目專項融資的方式,先后發起設立并管理了申萬長虹并購基金、川投信產股權投資和宜賓國資產業等三支基金。
這個基金以服務于長虹產業并購為基礎,同時追求確定性高的市場化投資機會。目前已投資包括宏明電子和愛聯科技等3家企業,累計投資金額約17.7億元。
創:有哪些項目是您覺得是融通出來的做得比較好的?
有一家利用熱管傳導技術嫁接到空調中做制冷制熱裝置的企業做的比較好,因為可以大規模商業化。
這家公司是“四川佳港科技”,這是政府部門推薦過來的企業。起先,這個公司找的是另一家老牌家電企業,但是因兩者公司距離較遠,再一個,上述這個家電企業給到佳港的利潤有限。彼時,當政府將這個項目推介給長虹時,我們經過考評后覺得是一個非常不錯、有商業潛力的發展項目。
佳港科技做的是從事環路熱管的研發,專注于超導超長環路熱管,搭載空調設備,制冷制熱有明顯的節能和環保性能,目前已經運用在當地的部分養老院和醫院。
其實,佳港的技術是能大規模商業化的,未來能運用到軍事、科研、通訊、電力、銀行、建筑、交通、工業、倉儲等等生產及領域。

創:為促進企業融通,有無建立一些新機制?
中小微企業在對接大型集團的時候,常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聯系誰或聯系不到正確的人。為了實現融通信息的高效交流,成都高新區打造了一個大企業創新需求的發布平臺,讓中小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去匹配對應的創新需求。
為了更有效率的實現融通對接,我們借助這個平臺,按照成都高新區的指導意見,特設了“融通專員”一職,建立融通“機制”,協助集團各產業對接更多申請“機會清單”的中小微企業。
“融通專員”也結合接單的中小微企業特點,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與長虹集團的融通機會,在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實現企業間融通。
創:咱們融通創新的相關統計數據(如融通企業數、業務產值等)?
融通創新工作開展以來,一共舉行了虹創未來系列創新路演活動3場,產業對接會50+次,政策宣講及創業培訓20+次,創業鋪導100+次,吸引1000多位核心創客加入,吸收常駐會員60多個。
目前我們的供應鏈融資平臺累計服務中小企業300+家,幫助解決融資70億。截至目前,長虹服務中小企業800余家,投入中小企業專項研發經費2億,實現年產值 40億。
尚存在誤區
創:在實踐的過程中,是否進入過誤區?或者說您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哪些?
長虹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工作現在雖然做出了不少成績,但是個人認為還有很多需要改善、深化的地方。
具體有三點吧。一是,我們的融通主題是朝著長虹的生態鏈和供應鏈去做的,但是現在我們整個大樓孵化的項目,和長虹產業的關聯度需進一步高,我們將從頂層上去做規劃。
再一個,從上面的訪談信息可以看到,目前長虹融通創新中的投資孵化做的是比較重的,但是投資從市場來看,是非常具有風險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投入都能帶來豐厚的回報,投20個項目能跑出來一個就算很不錯了。
這個并不是投資者能力的問題,是公司發展的過程是十分復雜和不可控的。所以,要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認知: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能帶來收益。
此外,因為長虹的融通事業開展的非常早,先前也沒有示范樣本。作為一個國企,長虹做融通創新人員是從集團內部搭建的,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如何剝離國有企業的屬性,完全融入到市場化企業的競爭當中,比如做員工持股、做跟投機制,這些還都未進行。
不過這方面,我們正在溝通和協調中,相信能落地,協調好內部,才能讓長虹的企業融通事業長青。
本文作者:沉舟,郵箱:chenzhuo@ctoutiao.com
創頭條(Ctoutiao.com)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