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兩年,每逢經濟波動,質疑聲中,少不了的筆伐對象就有“雙創”。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批判者的視角也大體類似上屆政府的“四萬億”。比如雙創浪費了社會資源,通過補貼制造了經濟泡沫,創業誤導了大學生等等。雙創從業者角度,類似討論圈內其實不少,但不耽誤大家每天都在想辦法規避與解決問題,做有價值的探索。局外視角,則真切感覺到,對“雙創”還有諸多信息不對稱,及誤解。創頭條特推出“雙創漫談”系列,意在梳理相關“小問題”,更多意在于圈外溝通,算是給“雙創”科普。也期待圈內同仁可參與討論,賜文更佳。
一夜之間,“擺地攤”升級到了“地攤經濟”。
總理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多年以來,連門臉字體都要統一格式的城市管理辦法,積怨已深;加上半年疫期封閉對人們生活的限制,這種提法如同臟攤撲鼻,直擊人心,獲得的回應更是熱氣騰騰。
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的積極響應。
比如,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
比如,成都、鄭州、武漢、青島、深圳等城市紛紛推出政策,給地攤經濟“松綁”;浙江等多個省市則開始設立流動攤販場所,同時在政策上允許個體攤販也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可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等。
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一方面則是市場的狂歡。
比如,擺地攤被上班族們輕松地集體解構,各種段子和P圖滿天飛,看起來事不關己,實際上流露的社會心理,惹人深思,讓人唏噓。
比如,各種大公司的借勢營銷。“擺地攤”一時間成為其短期吸引眼球,收割流量的口水詞。不乏認真對待的,但大多都是跨界“碰瓷”,降維“碰瓷”,顯得頗不地道。
與此同時,地攤經濟也儼然成為了創業新風口,各種概念、產品、模式,如同當初的任何一個風口一般,一哄而上。
而這些顯然都不是總理良苦用心的初衷。
疫情和國內外經貿形式的惡化,讓保就業成為今年核心命題。面對870萬大學生加上返鄉務工人員及退伍軍人,1000多萬的就業壓力,今年以來,政府從各個層面推出了多種舉措。
比如,人社部等推出的的大學畢業生見習計劃;國家發改委等主持的社會服務行業創業帶動就業示范項目;科技部等提出的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職位吸引大學生就業計劃;農業部等推動的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的一攬子計劃;退役軍人事務部與滴滴、阿里巴巴、順豐、京東等的共建計劃,等等。
如此種種,針對各層面待就業人群,都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各地政府的措施則更加具體及落地。
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如當年知青返鄉的“大碗茶”一樣,擺地攤門檻低、覆蓋廣,尤其針對城市待業人群,不失為一種靈活就業的方式,甚至謀生的手段,其放開管制,值得拍手稱快。
另一方面,對于市場而言,擺地攤并非創新創業的新方向,更遑論新風口。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今正當第六年。目前關鍵詞還是“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近兩年,如何通過創新創業帶動就業也是行業努力的方向。
與市場的熱炒相比,創頭條認為,對于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而言,應該去思考和準備與之對應的規范問題,讓城市管理與城市活力共融共生。
比如,如何在新形勢下,化解好道路安全與占道經營的矛盾,如何處理好生活便捷與食品安全的矛盾等等。
同時,擺地攤如被認同為一種新興的就業形式,其勞動培訓、社會保險等方面如何規范,也是必然要去考慮的嚴肅命題。
創頭條“雙創漫談”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討論雙創“小話題”;同時嘗試“面向圈外的雙創科普”。歡迎參與討論,貢獻話題,更歡迎賜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