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兩年,每逢經濟波動,質疑聲中,少不了的筆伐對象就有“雙創”。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批判者的視角也大體類似上屆政府的“四萬億”。比如雙創浪費了社會資源,通過補貼制造了經濟泡沫,創業誤導了大學生等等。雙創從業者角度,類似討論圈內其實不少,但不耽誤大家每天都在想辦法規避與解決問題,做有價值的探索。局外視角,則真切感覺到,對“雙創”還有諸多信息不對稱,及誤解。利用疫期閑暇,創頭條特推出“雙創漫談”系列,意在梳理相關“小問題”,更多意在于圈外溝通,算是給“雙創”科普。也期待圈內同仁可參與討論,賜文更佳。
雙創逐漸成為一個顯性行業后,人才配套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現實矛盾在于,服務創新者、創業者的行業人士,與后者之間則往往配置失調,甚至“倒掛”。
比如,作為雙創生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幾年孵化載體行業發展迅猛,迭代升級的挑戰也很大。
但因為行業整體商業模式掣肘,一直難以吸引高層次的綜合性人才加入,這反過來也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科技干部和物業管理資歷為主的從業群體,決定了其能提供的服務內容,而這部分服務能產生的收益顯然是有限的。
好的跡象是,近些年,產業孵化開始萌動,大企業、投資機構等作為運營者的進入,為該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而這其實也是該行業在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所在。
前年,陸奇開干YC中國,曾讓孵化行業為之一振,被認為會吸引更多產業大佬跟進。但從暫時結果來看,不免讓人失望。
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行業。
政產學研投如何能更好地結合,將被譽為潛力無窮的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包括軍民融合,是雙創升級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近些年,各方面探索頗多,無論宏觀政策還是微觀行動上,成效皆次第可見,但還遠未成型。
體制、法規當然是關鍵制約因素,專業人員的缺失則是更加直接及顯性的要素。
一直以來,我們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人群都是科技行業領導,及科研人員;常規的操作方式也是,拿著科技成果去找市場,或者科研人員創業,將技術成果產業化。
近兩年,隨著雙創推進深入,對專業人員的重視開始提上日程,開始有組織地建設“技術經理人”隊伍,但放眼看來,我們的技術經理人主體,還是這些人,操作模式也大抵沒啥變化。
去看看國外成功模式就會發現,其作為專業服務人員的技術經理人,大都是有多年產業、投資經驗的市場化人士,其通過市場需求、產業布局等反向捕捉科技創新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鑒。
樂見的是,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
在“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部分,意見指出,要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希望是個好的開始。
再有就是“創業導師”群體,這幾乎可以說是雙創的直接產物了。
該一迅速壯大的群體,為雙創之蓬勃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特別在非核心區域,及對早期創業者而言,都大有貢獻。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方面,導師群體質量整體上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給創業者提供價值的層次也有提升空間。比如,創業導師們能提供的更多是政策解讀類、信息組合類、名言雞湯類等的賦能,鮮能解決實際問題,及做到深入幫扶。
創業者尤其成熟創業者群體,其專業能力、綜合素養、行業視野等都為非常,整體而言對“導師”的需求應該并不大,或者能滿足“導師”身份的群體應該也并不多。
另一個層面,可謂創業無學。創業者在事務上幾乎每天在面臨不確定性,每個新問題都不能“抄作業”;而在心理上的挑戰則更大,需要在持續的孤獨感與不斷的焦慮與自我否定中,重建自我認知,第二天繼續埋頭趕路,強作輕松。
從這個角度理解,創新創業者需要的一方面的是更有理解力、陪伴心的“創小二”型雙創服務群體,一方面則需伴隨雙創升級,也升級雙創服務能力,讓更多有創業、投資、產業、管理經驗的“老炮”,及各領域專業人員加入其中。
速率相當的陪跑者多了,雙創跑道上才能涌現更多的長跑選手。
創頭條“雙創漫談”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討論雙創“小話題”;同時嘗試“面向圈外的雙創科普”。歡迎參與討論,貢獻話題,更歡迎賜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