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兩年,每逢經濟波動,質疑聲中,少不了的筆伐對象就有“雙創”。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批判者的視角也大體類似上屆政府的“四萬億”。比如雙創浪費了社會資源,通過補貼制造了經濟泡沫,創業誤導了大學生等等。雙創從業者角度,類似討論圈內其實不少,但不耽誤大家每天都在想辦法規避與解決問題,做有價值的探索。局外視角,則真切感覺到,對“雙創”還有諸多信息不對稱,及誤解。利用疫期閑暇,創頭條特推出“雙創漫談”系列,意在梳理相關“小問題”,更多意在于圈外溝通,算是給“雙創”科普。也期待圈內同仁可參與討論,賜文更佳。
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更大的危機將在經濟領域出現。
尤其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存亡相系。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中國經濟注入了一股勃勃生機。大學生、企業高管、留學人員、返鄉務工者、科研院校工作人員等,紛紛被感召而投身,國內每天新增創業公司曾高達1.6萬家。
五年而下,大浪淘沙,好不容易穿越2018、2019寒冬,作為雙創成果的中小微企業群體,應予珍視。
更重要的是,其之生存境況不僅關乎自身,更關乎就業、關乎經濟活力,關乎社會穩定。
去年開始,中央多次提出“保就業”為“六穩”之首。最近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提出“六保”,同樣“保就業”為先。
所謂“五六七八”,必須保住中小微企業群體氣息。
在如何保呢?
年后,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大部委,到地方政府,紓困政策紛紛出臺,計有近千條。
究來,一方面,大量政策趨同趨虛。比如,提高傾斜度的銀行貸款在央行不提高壞賬率寬容度的基礎上,在需要資產抵押物的前提下,能實際惠及多少中小微?降稅政策對營收規模本來就不大、盈利水平普遍一般的中小微企業,真的管用?
另一方面,整體力度較小,不免修補之嫌。試問,貼息降息、一個月免租、社保緩繳……真能在當下環境中,給到中小微企業續命機會?
更重要的是,這些中央政策的執行狀況各地參差不齊。
設置各種門檻各種條件,扭扭捏捏,有之;信息不對稱不透明,被動行政,有之;拖拖拉拉,本月不決,下月不決,甚之……
總共3個月的現金流窗口,再過兩個月,恐怕再好的解藥也找不到病體了!
近期,國家在新業態、新產業發動上,又做出了相應布局和努力。比如,社會服務領域的平臺型試點項目。竊以為,對批量創業就業應有效果,期待更快落實落地。
而在同時,與求增量相比,更緊要還是保存量。
如何保?
年后我們對國內外紓困政策監測和對比,很直觀的發現是,國外紓困政策都很直接,基本上是對居民發錢、發消費券;對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發工資補貼、發企業救助款。
比如,疫情剛開始蔓延時,新加坡政府就給受疫情影響的員工每月100新元補貼;該國4月份最新出臺的政策是,將給予當地雇員每月25%的工資補貼,提高到75%,上限為3450新元。
這并非個案。
英國,80%工資補貼,上限為2500英鎊;加拿大,75%工資補貼;新西蘭,全職員工每周補貼585.80新西蘭元,兼職員工每周補貼350新西蘭元;澳大利亞,發放實習生工資補貼。
直接發錢的:美國,給小企業發1萬美元;德國,發1.5萬歐元;澳大利亞,發2.5萬澳元;英國,發3000英鎊。(更多數據,可見→疫期紓困各國出招:工資補貼穩就業,居民發錢促消費http://www.china0114.com/2629592.html 及創頭條海外政策頻道http://www.china0114.com/policy/abroad/ )
以上,或可堪鑒。
最近,欣慰的看到,為了提振消費,間接支持商戶與企業,約有25個省/直轄市對市民發放了消費券。其中13個省市發放總額過億元。浙江省以46.47億元位居第一,湖北23.68億元、廣東9.76億元緊隨其后。
作為雙創行業5年從業者及中小微企業之一員,也建議我國政府在消費券之后,能開始對中小微企業“直接發錢”,創頭條特呼吁:
1、保就業,須保雙創,須保中小微。
2、保中小微,須盡快出手,予其普惠式現金補貼。
3、發放方式上,建議不以納稅、資產等傳統方式為標準,而是以全職員工為人群,工資為基礎,發放一定比例的工資補貼。
4、工資補貼發放額應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5、發放周期應不低于3個月。
6、對今年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其工資補貼應適度提高比例,以間接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創頭條“雙創漫談”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討論雙創“小話題”;同時嘗試“面向圈外的雙創科普”。歡迎參與討論,貢獻話題,更歡迎賜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