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兩年,每逢經濟波動,質疑聲中,少不了的筆伐對象就有“雙創”。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批判者的視角也大體類似上屆政府的“四萬億”。比如雙創浪費了社會資源,通過補貼制造了經濟泡沫,創業誤導了大學生等等。雙創從業者角度,類似討論圈內其實不少,但不耽誤大家每天都在想辦法規避與解決問題,做有價值的探索。局外視角,則真切感覺到,對“雙創”還有諸多信息不對稱,及誤解。利用疫期閑暇,創頭條特推出“雙創漫談”系列,意在梳理相關“小問題”,更多意在于圈外溝通,算是給“雙創”科普。也期待圈內同仁可參與討論,賜文更佳。

對雙創最大的質疑,每每來自其濃重的政府主導色彩。
很多人認為,這是政府補貼驅動下的,運動式造泡沫行為,做做活動,搞搞大賽,一堆人騙補,沒什么實際價值。
曾去拜訪某知名投資機構合伙人,他一聽說我們做雙創的,直接打斷談話,說你們做的這些毫無意義,更沒有投資價值,不愿再往下談。
甚至某些地方政府領導,也抱有應付式心態。
作為從業者,也曾迷茫過——雙創到底有什么用?
但隨著工作推進,及受同行們的更多感染,卻越來越覺出其價值來,實際而深遠。
我們認為,這種價值首先表現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性的重新激發。
雙創客觀上在全社會營造了一種積極的創新、創業的氛圍。
比如,不得不承認的是,創業已成為當下各階層人士一種顯性的人生選擇,大學生、科研人員、企業高管、職業經理人、海歸人才……無不如此;而創新更已成為社會共識。
這些,無疑是社會活力與進步的向好表征。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相對來說一直缺少創新基因,更多是想著如何遵循沿襲,向老祖宗要東西,更多是想著一畝三分地求平求穩。
很多人會攻擊大學生創業誤人子弟,更多人在編段子諷刺創業不如炒房,但與一畢業面對高房價就覺得奮斗無望相比,是不是發揮所長,積極奮斗,以創新精神創業心態去改變,對于這個群體、社會和國家的意義更大?
這種氛圍和精神底色,在中國經濟的這個時期非常之有必要。
什么時期呢?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難題,即“新動能轉換”。
這種新動能在哪里呢?房地產?網貸?自行車?還是其他?
這個“其他”,便蘊藏在全面噴發的創新創業大潮中。
而且,這條路并非中國在孤行。
創頭條長期跟蹤國外產業和創新政策,歐美日韓在創新創業方面盡管比中國晚,但政策力度、寬度,重視程度等,都比中國更密集、更露骨。拉美國家甚至明確提出了從美國經驗,轉向中國雙創經驗的戰略方向。
除了“虛”的層面——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營造氛圍、經濟層面的提供增長新動能可能性外,雙創的實際價值還有很多。
比如,營商環境的改善。
一直以來,中國營商環境都被詬病頗多,跑工商稅務跑斷腿,冷臉衙門。但在雙創大旗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提供了一站式服務,窗口式服務,一小時公司注冊等,非常常見。
想想前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追繳社保風波,公司注銷難話題,都在雙創名義下,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這幾年, 聯合國營商環境排名中,中國一直在往前面擠。
再比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個老大難,在雙創大旗下,已經有了多種解決方案在試行,比如創業貸、雙創貸、銀行的雙創窗口,企業發雙創債等。
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也是雙創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
為此,相關部委設立了諸多試點進行探索,創頭條就曾參與過幾次專項調研,科研院所在這一方面做出的努力,比外界想象的要大得多,難度更非外界了解的輕松。為了促進,政策層面也做出了諸多努力,比如科研院所人員創業的停薪留職制度等。
類似的價值,還表現在國企改革、退伍軍人安置、就業問題、三農問題等各個層面,不一而述。
最近的案例是,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諸多扶持政策的研討、出臺,大都是國家雙創相關部委、地方相關部門作出的努力。
可以這樣理解,雙創其實就是個“切入口”,一塊“試驗田”,它實際扮演了中國經濟向前進一步探索可能性的先行者的角色,就是改革開放“畫的那個圈”。
創頭條“雙創漫談”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討論雙創“小話題”;同時嘗試“面向圈外的雙創科普”。歡迎參與討論,貢獻話題,更歡迎賜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