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近兩年,每逢經濟波動,質疑聲中,少不了的筆伐對象就有“雙創”。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批判者的視角也大體類似上屆政府的“四萬億”。比如雙創浪費了社會資源,通過補貼制造了經濟泡沫,創業誤導了大學生等等。雙創從業者角度,類似討論圈內其實不少,但不耽誤大家每天都在想辦法規避與解決問題,做有價值的探索。局外視角,則真切感覺到,對“雙創”還有諸多信息不對稱,及誤解。利用疫期閑暇,創頭條特推出“雙創漫談”系列,意在梳理相關“小問題”,更多意在于圈外溝通,算是給“雙創”科普。也期待圈內同仁可參與討論,賜文更佳。
一般理解上,“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是“創衛生城市、創精神文明先進城市”。
在很多場合“創新創業”也被默認為“雙創”。后來,也有把“創新創業創造”稱為“三創”的,但一般不作為通稱。
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雙創”由此而來。
次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雙創正式落地。
所謂落地,除政策導引外,就是雙創有了明確的運行機制——部級聯席會議制度。
即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科技部、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財政部、一行三會、中國科協等幾十個部委協同,一起推動雙創工作。
至今五年。
國家層面,除2015年的《意見》,到后來就“構建支撐平臺”、“深入發展”、“升級版”等問題,連推四個“國發文”,幾乎每年一個。有這樣待遇的,大抵也就是“三農”問題了吧。
為了讓“雙創”落地,政府主導下,有活動(全國雙創活動周、創響中國)、大賽(創客中國、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培訓、展覽等活躍氛圍的形式;還有就是支持示范基地、孵化器、眾創空間、創業園區等渠道的發展。
此外,作為配套,2016年,總盤子400多億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投入運作,真金白銀投入雙創。
對從業者而言,這樣帶來的一個現實困擾是,每當說起做雙創,要么被理解為做活動的,或者誤讀成做孵化騙補貼。
盡管實際上做的都是老行業。
創業者不用說,投資機構在國內二十多年歷史,孵化行業三十年,提供各種to?G to?B配套的服務行業,更屬于不折不扣的傳統產業。只是2015年開始,被歸集到了一桿大旗之下。
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即為高歌猛進發展40多年,但近年遇到諸多短期、長期問題的中國經濟,尋找其他增長可能性,換發動機。
創新,可以是技術創新,可以是模式創新,也可以是制度創新,其能激發的潛能不言而喻。
創業,顯性表現就是辭職做公司。但本質上,其實是創新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要知道,40多年前,改革開放正是制度創新帶來的創業潮。
不難理解的邏輯是,如果各種創新理念、模式、技術通過一個個小公司的形式,表達出來,且有資本介入、孵化載體助力、政府加持,其能激發的經濟活力,當然可以“第二次改革開放”來預期。
事實上的數據也很嚇人,2018年,每天新增企業注冊達到1萬家;2019年,曾高達1.6萬家。
當然,目前來看,雙創還并沒輸出改革開放般宏大的成果。
一方面,制度創新的輸出,總是最直接和巨大的,技術創新、螞蟻雄兵式的創新則必然有個過程,及幾率;另一方面,近幾年來,世界經濟格局生變,中國經濟整體上也遇到了不小挑戰。
內在外在,客觀上的環境,都對創新創業不夠“友好”。貿易戰也好,資管新規也好,新經濟泡沫質疑也好,莫不如此。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雙創。
作為從業者的體驗,雙創確實在執行中遇到的問題不少,5年還在摸索期。但目標與途徑是高度匹配的,也期待通過創新與創業,激發出中國經濟新的改革開放時代。
創頭條“雙創漫談”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討論雙創“小話題”;同時嘗試“面向圈外的雙創科普”。歡迎參與討論,貢獻話題,更歡迎賜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