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世界創新者年會(World Innovators Meet 2019,?簡稱WIM2019),于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國貿大酒店拉開帷幕。本屆大會由中國企業聯合會指導,億歐?EqualOcean、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聯合主辦,以“科創4.0:共建全球化新未來”為主題,6000余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瑞士、以色列、俄羅斯、西班牙、葡萄牙、印度、新加坡等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者齊聚一堂,共同總結2019年世界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成果,預測2020年最新創新趨勢。
本次大會為期三天(12月6日-8日),采用“9+1”的會議結構,即于8日舉辦的“1”場創新領袖峰會,于6日和7日舉辦的“9”場主題論壇。9場論壇分別圍繞當下最熱門的零售新消費、金融科技、投資新趨勢、智能硬科技、醫療大健康、產業互聯網等領域,以及青年、女性和科學企業家等群體展開。
2019年是“創新者年會”的第五年,也是億歐年會第五屆品牌升級之際,年會由“億歐創新者年會”正式更名為“世界創新者年會”,致力于搭建面向世界的科技與產業創新交流平臺,讓科技更平等,讓創新更堅實。
本次年會上,還將發布一系列的全球創新報告和榜單,同時2019年度世界創新獎(World Innovation Awards, WIA)也將在會議上頒發,旨在對2019年世界范圍內最具創新力的企業和個人予以表彰,共創科技美好生活。
在創新領袖峰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發表了主題演講,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1、發展信息產業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信息產業為國民經濟的各行業服務,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水平,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的水平。
2、企業不可能通過自我創新所取得的全部核心技術、關聯技術,再大的企業也不可能用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投入來創造自己所需要的全部技術,必須依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更高層次的研發成果
3、核心技術研發的最終成果不應只是技術報告、科研論文、實驗室的樣本,而是市場產品、科技實力、產業實力。
4、我們的企業應該拿出一部分錢,去參與、支持、購買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研發成果,從而增強我們企業的競爭力和引領能力。
以下是速記整理(有刪減):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企業家,各位朋友,各位嘉賓,祝賀本屆大會和年會的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進行研討,要我來發個言。我準備了兩個問題,與大家做個交流,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個問題先講講我國科技創新者體制和機制,第二個問題說說加強基礎研發,開展多層次的科技攻關。
先說第一個問題。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產學研用精相結合。多年以來,我國實行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制,應該說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技成果。但實事求是的講,仍然有不少核心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關鍵零部件、原器件,關鍵材料的自給率有多少呢?三分之一,我們在制定中國2025年的時候是20%,現在是三分之一,到2020年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70%。
2018年,我們集成電路的進口3120億美金,原油的進口只有2370億美金,集成電路的進口大大超過了原油的進口。什么原因?科技成果的轉化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中國的轉化率有多少呢?大體上是發達國家的一半。關于科研和經濟脫節的問題,恕我直言,沒有根本解決。習總書記2016年4月份曾經指出,技術要發展,必須要使用;他還說,核心技術研發的最終成果不應只是技術報告、科研論文、實驗室的樣本,而是市場產品、科技實力、產業實力,講的非常準確。
我建議在產學研后面加一個“用”字,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產和用不是一回事。有的人講,產和用是一回事,但他們不是一回事,不能互相替代。
“用”首先是個動詞,研發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能進入了市場,沒有用就沒有進入市場。研發成果要從論文、評獎中解放出來,變成工程設計、實體項目,樣本要變為商品,創新成果要轉化為產業活動,這樣在用的過程中,才能夠持續的改進。
“用”的另外一個含義是“用戶”。用戶要自始至終的參與研發、設計、制造和營銷的全過程,用戶不僅帶來了市場信息,還有用戶的體驗,二者可以加快我們研發的進程,提高研發的效率,而且用戶參與了研發,互通互信,和研發單位結成聯盟,他知道這個產品是怎么創造的,用戶愿意用,也敢用,這就解決了首臺首套的問題。
我認為加個“用”字是互聯網經濟下的跨界融合,眾包眾創,互聯網+和互聯網的理念行動也是一致的。盡管20年來世界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創新和應用緊密結合,但相互促進是通信技術迅猛發展的重要經驗。比如說從2G到5G,也就是這么十多年的時間,每一次通訊技術的創新都會迅速的轉化為電信產業的躍升,進而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應用中不斷的演進。為什么2G到5G這么快?就是在應用中不斷地改進,在前一個基礎上實行了下一個更高一級的通信技術。
如今5G已經成為各國互相、競相追逐的熱點,如何使這個最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呢?
首先是5G技術要產業化。
怎么產業化?第一、建5G網絡,基站有600萬個,今年先建15萬個基站。第二、建造5G終端,5G的手機出來了,現在貴一點,這樣才能提升信息產業的服務能力,因為5G這個技術首先要變成產業,使這個信息產業的能力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抓好5G與國民經濟中各個行業用戶,特別是與工業制造業的跨界融合。發展信息產業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信息產業為國民經濟的各行業服務,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水平,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的水平。
我再說說金融。金融資本鑄造科技成果的轉化,這是對創新最有力、最及時的支持。一般來講,我們搞研發,這個資金是有來源的,產業化投入項目可研報告批準了,成立了,它的投資也是有保障的,問題恰恰在于轉化這個中間環節,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而且還有風險,所以往往轉化這個中間環節因為資金受困而被迫擱置。我們業內給了一個很恐怖的名字叫“死亡股”。如今國家已經設立了好幾個基金,比如1200億集成電路投資基金、2000億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工業轉型升級專項基金等等,這是國家層面。還有更多的民間私募基金,比如說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支持,要提倡和加強銀企互信,供需見面,我們企業家和銀行家要見面,不要隔著喊話,要對接項目,合作共贏。企業采用自主研發產品存在一定的風險,這樣就需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保險、產品質量的責任保險、新材料首批保險的支持,不僅是銀行,保險業也在支持我們的創新。
至于科技成果轉化,無論是技術改造,還是芯片,對于我們中國的國情來說,銀行信貸仍然是重要的融資渠道,銀行要調整優化信貸結構,給工業以更有力的支持,原來貸款的余額里給工業的太少了,15%,新增的貸款里給工業的太少了,12%,希望調整一下結構,給工業更多的支持。
第二個問題,加強基礎研發,組織國家、行業、企業三個層次的科技攻關。人類歷史上每一個重大的發明創造都催生了生產力的躍升,基礎科研、原始創新,是一個源頭、是根本。
我國研發投入占GDP 2.19%,雖然比發達國家還低了一點,美國是2.79%,北歐,挪威、芬蘭、瑞典是3%,所以他們出了不少諾貝爾獲得者,日本是3.4%,雖然我們比日本稍低一點,但是我們的絕對量并不少,2萬億,僅次于美國。問題是2萬億中用于基礎研發的占多少?5.5%,而發達國家都在15%-20%,俄羅斯是15%,所以我們科技投入不少,但是用在基礎研發上的太少了。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更多的體現在我們正在經受“鎖喉之痛”,經貿摩擦已經上升到了科技層面、金融層面了。加強基礎研發,工信部提出來一個口號叫“振芯鑄魂”,我很贊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花錢買不來,換市場也換不來,只能換二流技術,核心技術是不會賣給我們的。怎么辦?要靠自主創新,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可控力。當然,自主創新并不排斥開放創新,質量要結合起來,我們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還要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要全面的梳理一下,我們還有哪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沒掌握,然后分成國家、行業、企業這三個層面,分層次攻關。
從國家的層面看,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命脈和全局,科技重大專項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我國2006-2020年,有16項重大科技專項,前兩天又加了一項,航空航海發動機,17項。要舉全國之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前三項都是電子信息技術,還有01項是核高基,02項是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02專項大規模集成電路,步履艱難,需要加倍努力,
大家知道在集成電路的四個環境中,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尤其是制造是最薄弱的環節,比如說關鍵制造設備、高端的光刻機,我們沒有,我們都向荷蘭買,我們的光刻機,低端的可以,高端電子化學品光刻膠,我們還要依賴進口日本,日本對韓國的器材,光刻膠是其中之一,這是國家層面,2020年第一輪結束了,正在制定第二輪2030年重大科技專項。
從行業層面看,在科技開發的大系統中,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是我們的薄弱環節。隨著行政機制的改革,原來我們行業的研究院、設計院,大部分都公司化了,十幾年前我在國資委的時候,國家決定把200多個行業的研究院、設計院,市場化、公司化,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國有資產要保值增值,首先要把利潤放到前面。另外市場化、公司化讓科研單位為了保證盈利而搞小生產,當時我就給這些科研單位提出,加一項重大考核,你這一年有沒有重大科技項目。很遺憾,在我在任那幾年基本沒有,但現在好多了,研究院、設計院的主要任務是要研發,特別是行業的共性技術,不能光去搞小生產。
另外,這個層次的技術又多數是應用型、專業性、國家鞭長莫及。而企業的實力有限,一個企業難以全部承擔這個行業的科技研發,國家和相關部委已經關注到這個關鍵點。比如我們電動汽車,核心技術是動力電池,大家都在攻關,都是低水平,開150公里就沒電了,沒出北京市就沒電了,那怎么行!所以工信部已經組織相關科研生產單位,有色研究院牽頭,2016年組建了國家汽車動力電池創新中心,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新組建的國家制造業、國家創新中心,集中力量,聯合攻關,據悉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兩天,我問工信部,現在已經成立了11個國家制造創新中心,還有兩個正在組建,其中像集成電路、信息光電子、智能傳感器、印刷及柔性顯示,就是電信制造業的共性技術,我們這方面加大了力度。規劃到明年全國要建15個制造業國家創新中心,到2025年要建40個,這基本覆蓋了我們一些主要的領域,將會構建起重點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創新體系,這是我們的薄弱環節。
從企業層面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因為大量的研發活動存在于企業,同時大量的研發成果又應用于企業,所以企業是創新主體,也是成果轉化的載體。大中型骨干企業應該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和團隊,中小微企業要依托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專精特新”發揮創造力。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平均占銷售收入的1.1%,雖然與發達國家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是我過工業企業的投入占了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0%,所以企業是主體,企業不可能通過自我創新取得全部核心技術、關聯技術,必須依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更高層次的研發成果,因此,我們的企業應該拿出一部分錢來去參與、支持或者購買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研發成果,從而增強我們企業的競爭力和引領能力。
華為公司在發展5G、應對美方封殺制裁中,有膽識、有底氣,為什么呢?源于它對科技進步、基礎研發的重視,華為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多少呢?四年以前我問他們是9.8%,去年是14.5%,和美國的同行思科微軟在一個水平上,它的絕對值占全球企業第五位,每年多少呢?去年是120億美金,長期不竭的投入和努力,華為5G的交易數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們國家占了全球的30.3%,因此華為有底氣。美國的封殺、打壓,我們華為有底氣,任正非日前曾說,華為要在每年120億美金的研發費用中,拿出20%-30%搞基礎研發。我覺得任總是有膽量、有膽識的,華為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