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GDP是世界的15%,占了一個很大的比重,但是我們的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總能耗25%。”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名譽會長楊柏齡在2019“創響中國”西咸站啟動儀式上指出,我國單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都要高,我們跟發達國家之間依然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而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現在在眾多的工業生產中,技術含量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造成的結果。
他認為,經營管理并不是科學家的長處,應該承認企業比科學家具有更大的優勢。
?20年前日本的一個國際燃料電池博覽會給楊柏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博覽會上看到,幾百家、上千家的企業同時生產材料、零部件、器件組裝,全方位參與燃料電池的研發。而一旦燃料電池商業化,這一批企業構成燃料電池零部件材料供應商,很快便能形成批量進入市場。
他指出,在發達國家的重大科研方向或者產業化前景運作模式中,一大批企業處于對商業前景的這種期望,會用自己的特長來參與研究,推動產業化創新,這在產業結構上是符合市場經濟的比較合理的布局。
而我們國家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主體不到位,我們的研發工作全由工程技術人員推進,自己實在做不了的就靠采購,沒有一大批企業利用自己的特長來參與。而且,現在很多科技公司的人員擔心自我利益得不到保證,因此成果轉化過程中常常強調自己的話語權、主導權,非自己的長處卻做了很多并不適合的事情,因此轉化率不高。
楊柏齡強調,“雙創”的戰略行動的核心力量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優勢資源的整合,能夠把社會上的優勢資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獲得最終的經濟效益。高技術研發的水平,要通過產業化的實效來衡量,企業家來做企業,科學家搞科研,才能聯合起來把產學研做到極致。
在他看來,成果從實驗室走到商品化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長鏈,很多問題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問題。在產業化過程中,應該以企業為主體,需要有一大批的企業家能有主體意識,真正利用集成的手段站到主體地位上,把社會上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來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
本次“創響中國”西咸站系列活動由2019年“創響中國”活動組委會主辦,西咸新區管委會承辦。創頭條(Ctoutiao.com)作為創響中國數據合作伙伴和合作媒體,深度參與并報道活動全程,更多資訊請關注活動專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