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北京證監局更新了一條輔導企業信息,該信息顯示,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維造物公司)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為輔導機構。

思維造物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羅振宇。上市輔導情況表顯示,該公司輔導前期準備工作早在去年12月就已開始,持續至今年8月;正式輔導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分別在今年9-10月、11-12月進行。
創業邦就此向羅輯思維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對方暫未回應。若上市成功,羅輯思維有望成為知識付費第一股,屆時,羅振宇身價有望超過150億元(傳聞)。
資料顯示,思維造物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旗下產品主要包括羅輯思維和得到App。羅振宇于2008年從央視離職,2012年底打造個人知識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及同名微信公眾號;2016年5月推出付費訂閱平臺“得到”,開始嘗試知識付費;2017年3月開始,《羅輯思維》節目由視頻形態改為音頻,并轉移至“得到”App。截止今年5月底,得到用戶數量突破3000萬。
股權結構方面,羅振宇持有思維造物30.35%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羅振宇持股69.57%的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杰黃罡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則是思維造物的第二大股東,持有股份比例為16.26%。“脫不花”李天田持有思維造物13.93%的股份,為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截至目前,思維造物公司已經完成5輪融資:
2013年3月完成天使輪融資,順為資本投資;
2014年12月A輪融資,啟明創投投資;?
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內先后完成了B輪、C輪、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真格基金、正心谷創新資本、梅花創投、紅杉資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華興資本、英雄互娛等。
自2017年起,羅輯思維幾乎每年都會“被上市”。資本市場從A股傳到創業板,再到如今科創板。
2017年曝光的一份投資文件顯示,羅輯思維擬以投前估值70億元人民幣進行Pre-IPO輪融資,融資總規模9.6億元,新股增發規模預計3.7億元,老股轉讓規模預計5.9億元。該文件還披露了羅輯思維2015年-2017年Q1的營收數據:2015年、2016年和2017年Q1,羅輯思維的營收分別為1.59億元、2.89億元和1.51億元;凈利潤為1860萬元、4462萬元和3805萬元,對應凈利率為11.7%、15.5%、25.2%。不過遭到羅振宇第一時間否認。
2018年初,媒體報道稱,羅輯思維公司主體正醞釀2018上市計劃。彼時羅振宇回應稱“沒有時間表”,“羅輯思維還是個初創公司,做好產品、伺候好用戶是一切的重心”。
從數據來看,“得到”目前面臨用戶流失危機。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得到的MAU從1月的182萬持續下滑至8月的162萬。艾瑞數據顯示的MAU下滑趨勢則更加明顯,半年前,得到的MAU就已經滑至今年1月份MAU的一半。Questmobile上數據顯示,得到App6月5日的DAU只有97萬。
不止“得到”,一些跡象似乎都在顯示,整個知識付費行業在迅猛發展后已進入衰退期。
知乎CEO周源此前提到,知識付費這陣風吹起至今三年,如今已經出現了復購率降低、完課率降低、使用時長降低的“三低”現象。
此外,今年還是知識付費備受爭議的一年。年初,知識付費代表人物羅振宇與吳曉波兩位在2018跨年演講之后引發強烈社會反彈,不少人質疑,知識付費就是一個通過販賣焦慮從中瘋狂撈金的商業行為,年輕人迷信知識付費=老年人買權健。
羅振宇本人更是成為口誅筆伐的重災區。《羅振宇打臉往事:沒有預言家,只有段子手》將羅振宇推上風口浪尖。
另一位知識付費代表人物吳曉波,9月底上市失敗,全通教育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吳曉波旗下巴九靈96%股權重組事項。巴九靈回應稱,資本市場上依然會繼續前進,繼續并購或獨立ipo都是選項,具體需視情況而定。
上市之路異常曲折,科創板因此成為知識付費企業另一選擇。只是,知識付費企業登陸科創板真能實現嗎?
眾所周知,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六大行業,它們均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過今年8月,上交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業務副總監彭義剛表示,科創板不局限于6大戰略新興行業,致力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企業都可以在科創板上市。
知識付費的紅利窗口期已過,謀求上市同時,知識付費的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