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互聯網創業大潮中那些個體:初生牛犢的創業新貴、名利場上的資本明星、聚光燈下的高官巨賈、籍籍無名的程序員、運營、極客、地推、快遞員、講師……他們的瞬間,都值得被記住。圖文版權為鈦媒體所有,勿經鈦媒體特別授權請勿轉載】

今年3月份,北京街頭開始出現掃碼地推,當時從事這項工作的,是創業公司自有的員工和團隊;到夏天,地推愈演愈火,形成了以中介和職業地推組成的大軍;入冬后,這股熱潮開始減弱。
楊杰和他的伙伴閆軍祥是在2015年夏天加入北京掃碼地推大軍的,從掃碼送礦泉水升級到送油送米,以及直接送現金,從水果、彩妝、房地產、藥業、外賣、分類信息,到金融、理財產品的地推,他們都做過。
現在,在楊杰看來,地推已經淪為禮品的比拼,產品已經是其次的了。他的切身體會告訴他,通過掃碼送禮品找到的用戶,轉化率相當低,“很多時候禮品加人工,找到一個用戶甚至要超過20塊錢,數據真實但是無效,很多錢都白花了。”

閆軍祥從8月開始做地推,他說,這樣比較自由,來錢也快,一個星期甚至一天一結,從不拖欠。11月18日晚上,他和楊杰在北京朝陽區雙橋為一款分類信息APP做地推,一個用戶關注公眾賬號、下載APP并注冊,就可以獲得一袋4斤的洗衣液,而地推員可以獲得4塊錢。

雙橋地處東五環外,除了下班路上匆匆路過的的上班族,大部分是中老年居民以及對互聯網認知度很低的人群,“天冷,下班回家的人不愿意多停留,尤其是你步驟很麻煩的時候”,在北京,類似雙橋這樣的地方很多,楊杰和伙伴在這樣的地方,往往要費盡口舌,“這些東西免費送,那些不太了解的人,總會認為沒這么便宜的事,總會認為裝了APP就會被竊取話費”。

從下午6點到晚上10點半,在冷風里占了4個多小時,倆人掃了不到20個人。大部分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接到的活,已經被轉了幾次手,有時候甚至被轉手5到6次,“如果一個監管不嚴的公司,自己員工會拿第一手的中介費,然后層層剝下來,到街上,如果不包含禮品費用,地推一般就能拿到2塊到5塊一個,其實可能第一手的預算超過20塊一個用戶”。

在雙橋做的這個地推,禮品是派活的人提供的,離開前,他們把沒用完的禮品還給了前來接應的人,對方登記了他們的數量,約定在第二天結款。

每個做地推的人,手機里都會有一些分發任務的微信群,大家在里面找活、派活,誰結款快,哪個APP新上線,哪個禮品好,哪個的安裝推廣步驟簡單,誰錢多誰錢少,都很透明。

楊杰今年30歲,做過很多工作,他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O2O類創業公司,“剛開始很有錢,后來錢花得差不多了,公司也收縮了,我也就出來了”,楊杰說,天氣不好的時候,他會做很多兼職,包括充場做電視節目的觀眾,現在他已經是孩子的父親,即使再難,也要熬著。

萬壽寺某個大型商場,閆軍祥在等待伙伴到來,他們接了一個跟電影有關的APP的活兒。冬天最好的工作場所是賣場和影院,不僅暖和,還有免費無線,而賣場需要場地費,所以相應地,他們獲取單個用戶帶來的收入會低很多,有時候只有1塊2塊。

不管錢多錢少,只要接了活,倆人都會認真做好功課,自己先下載來摸清產品的套路,找到功能賣點,“這樣才好跟人解釋,很多時候來掃碼的人連上網都不太會,只是圖個小便宜,我們得解釋清楚,實在是解釋不清的,就直接動手給他們裝上,讓他們把禮品拿走。”

這次派活的公司相關人員告訴招募來的人,因為人太多,需要先做半個小時比賽,優勝劣汰,半小時后只留下幾個掃碼最多的人。對此,楊杰非常氣憤,他提出抗議后,馬上選擇離開,“這是不尊重人,來之前只字不提要搞淘汰,太欺負人了”,走之前,他氣憤地找對方要趕路一個半小時所花的地鐵費和公交車費。

離開后,他們在微信群里接到新單,坐了將1小時地鐵到了通州一家大型超市,還跟之前雙橋的APP一樣,掃碼下載注冊送洗衣液。逛超市的人大多是中老年,所以難免費口舌。“你們這是什么?”“你知道58同城嗎,這個跟58一樣也是分類信息”“不知道”這樣的對話不斷出現。很多人則直接把手機遞過來,讓楊杰操作,再直接拿走禮品。
楊杰常常會跳出來看這些事,他為這些做APP的公司感到惋惜,“那些人連用手機上網都困難,一點概念都沒有,怎么可能成為你的用戶,這樣的轉化率,連5%都達不到,數據是真實的,但是是無效的。”一下午,楊杰和兩個伙伴掃了150個,2塊錢一個,一共300塊錢。

不過在望京SOHO這類地方情況則不一樣,畢竟年輕上班族居多,基本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月底的一天,楊杰帶著自己的折疊桌來到望京SOHO,這次他推的是一款保險產品,只需要關注公眾號,輸入手機及驗證碼,就可以獲得一副手套或者一個毛絨鑰匙扣。這些禮品是楊杰在批發市場買的,中介給到他5塊錢一個的價格,但沒有額外提供禮品。

除了看步驟麻煩不麻煩,最看重的就是禮品吸不吸引人,楊杰感嘆,產品根本不重要了,地推已經變成禮品比拼,從最開始的礦泉水遭瘋搶,到后來的王老吉、脈動,再到各種玩具、3C周邊,最后送米送油直接送錢,“用戶都被養刁了,禮品不好,看都不會看一眼,他們不在乎你的產品有什么用”。

夏天最瘋狂的時候,也帶動了刷單的產業,后來很多公司和投資人不再容忍這些情況出現,會在注冊后進行相關驗證或用戶回訪,這款保險產品也是如此,每個人掃碼注冊后,楊杰都需要登記對方的手機號碼,在結款時進行核對。對其他P2P理財產品,楊杰做過一段時間,不再做了,“那些都需要看人群和職業,用戶需要提供身份證并且綁定銀行卡,還要進行視頻驗證,不好做,效率太低”。

望京SOHO對面的掃碼一條街,在夏天曾經十分熱鬧,最多的時候,一個地推一個月可以掙1到2萬塊,后來市場慢慢演變,地推的渠道基本被有關系的人壟斷了,有人專門關注應用市場,遇到新的APP上線,第一時間就去公關,去接觸。有時候碰到大的活,楊杰也會找朋友來做,他的辦法比較公平,有錢一起賺,沒錢大家也都不好過。

“其實如果這些公司自己親自認真來做,應該能保證有效用戶達到八成以上”,楊杰覺得,地推這個事情現在現在挺亂的,“數據真實但無效”的情況比比皆是,他認為,做產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提供任何優惠,靠產品本身的特點去吸引用戶下載,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有時候,他和搭檔一起,忙活大半天,收入只有幾十塊錢。他說自己想再找個工作,“畢竟地推這個事情不是個長久的事”。
鈦媒體影像專欄「在線」
力圖準確記錄互聯網創業潮中那些在線的個體
影像是準確的,但影像并不是全部的事實
影像是自由的,但影像也是陷阱
這個「在線」的時代,我們等你來一起發現

【圖文版權歸鈦媒體影像《在線》所有,轉載請主動聯系鈦媒體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