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重點支持臺港澳僑青年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就是我們最大特色。”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華燦工場雙創平臺創始人李偉國告訴創頭條記者。

華燦工場在民革中央大力支持下,由民革中央黨員企業家與臺灣青年共同成立運營。2016年起至今,累計42名臺灣大學生到華燦工場實習、就業。累計幫助35家臺資企業在大陸完成公司注冊。
作為連接兩岸雙創的橋梁,哪些現實問題是華燦工場需要著力解決的?在李偉國看來,華燦工場的特色是什么?未來,又該如何夯實自己的特色?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怎么看咱們過去一年的發展?
2018年盡管外在經濟環境不太樂觀,孵化器行業并購、倒閉聲浪不斷,但公司還是持續發展,華燦工場在北京中關村運營基礎上,復制到了成都,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在成都市成華區合作運營近萬平兩岸青年雙創平臺。
公司規模增大是件令人高興的事,這也只是公司發展的第一步,但也加速我們面臨建立運營團隊、體系制度化等問題。我們面向兩岸四地創業者,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年輕人服務年輕人、臺灣人服務臺灣人、創業者服務創業者、透過服務他人成就自己”。
所以打造兩岸運營團隊,一半臺灣人一半大陸人,充分體現融合,更能掌握團隊落地實際需求,這種兩岸融合團隊很難復制,搭建難度大、磨合時間長,兩岸青年生長背景、教育模式不同,必須相互學習成長。孵化器本身不是賺錢行業,強調服務意識,服務對象又是兩岸青年,要具備一些情懷,工作起來才會更開心。
公司規模小還可以手把手管理進度,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并跨越不同城市,就要開始定績效,用制度管理,并吸引更多高管和中層干部帶領團隊。
咱們側重項目的產業協同,這方面有何實踐?
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的深入合作,引入以云制造資源能力協同、產品采集和銷售為重點功能的“云端業務工作室”,直接為入駐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合同管理、在線支付服務等功能,直接銷售和采購以電子為主的產品。
目前持續整合優勢,共同申請項目,雙創平臺至今已入駐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教授團隊;物聯網、互聯網等創業者團隊;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青年創業團隊。
作為航天科工集團第一家社會化研究院,入駐企業的加入為研究院呈現多元活力,體現兩岸關系該有的局面。2019年年底將進一步開設通信產業主題的開放式實驗室,為入駐企業提供創意落地、專利文案、電腦設計、打樣測試、產品認證、開模量產等全方位技術支持。
假如孵化中產業協同最為關鍵,是不是大企業做孵化更具優勢?
大企業有資源上的優勢,在人才儲備、管理體系、市場渠道上都是,但創新動力通常較不足、審批制度繁瑣、受制體量關系也不太容易想孵化新創企業。最好的方式是有孵化載體作為產業和新創企業的橋梁。
就舉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找華燦工場合作的雙創平臺,航天科工集團是產業翹楚,但研究院本級在雙創孵化方面經驗有限,初期人員配置也不足,考量華燦工場在北京中關村已有的成功運營經驗,響應統戰號召,促成此次深度合作。
入駐企業可透過平臺跟通信研究院對接產業資源,同時又不受科工集團既有體系限制,流程更加靈活。華燦工場通過創新技術和理念引入,可將通信研究院存量資產價值最大化,助力集團現有人才?站式創業,推動傳統模式轉型。
咱們的布局著重一二線城市,為什么是這樣的策略?
華燦工場致力打造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支持臺港澳僑青年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這些海外團隊來大陸除非有明確合作單位或項目,大多還是先選擇一二線城市落腳。所以我們率先布局,只要有團隊想到大陸發展,華燦工場可以匹配適合發展的城市。
現有北京、成都空間,接下來還會到上海、杭州、南京、珠海等城市,考量的包含城市區位和屬性,例如華東是臺商聚集最多的區域,珠海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跟港珠澳大橋,希望更多香港澳門團隊加入。
一二線城市布局后,接著還會考慮城市間的協同發展,例如成都作為落地四川第一站,如果企業有加工生產、農業養殖需求,可再沿伸至德陽、綿陽等城市。
怎么看待擴張路徑及節奏?
華燦工場主要支持臺港澳僑團隊到大陸更好地發展,與市場上追求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孵化器有所區別,反倒希望在每座城市把基礎打穩,不只對接當地雙創扶持政策,還能掌握海外同胞落地的一切資訊。
自營方式確保運營團隊了解公司的文化及價值觀,同時也歡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成為城市合伙人,發揮更大的平臺價值。
過去一年在強調特色化、專業化,如何理解?咱們的特色是什么?
2015年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孵化器行業從業者越來越多,但創業這個風口并非無止盡,孵化器勢必要朝特色跟專業化經營,才能從眾多參與者中脫穎而出。
華燦工場成立緣起是支持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成果轉化,加強兩岸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及產業協同發展,由民革中央黨員企業家與臺灣青年共同成立運營的孵化平臺。
打造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重點支持臺港澳僑青年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就是我們最大特色。在成都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的深度合作,也是央企響應統戰號召、為兩岸交流和服務做實在貢獻、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
如何體現?有哪些對應的具體數據?
我們以活動促引才,以空間促交流。華燦獎至2014年起已成功舉辦五屆,累計兩岸一千所高校超過三萬件作品投稿,2019年華燦獎正式列入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項目“30+4”行列,再次增添華燦獎價值。
2016年起每年暑假我們邀請臺灣實習生至華燦工場實習,平常時間亦提供在陸就讀、交換臺生實習機會,至今累計42名臺灣大學生來實習、就業。
2017年發起成立華燦兩岸IP協同創新中心,轉化對接華燦獎作品,至今已掌握兩岸超過200位設計師,累計孵化對接16項作品。
同年發起華燦螢火蟲聚光計劃,支持100家臺灣新創團隊免費在北京中關村及成都通信研究院注冊公司辦公,提供專人服務,讓團隊快速落地,現已累計35家臺資企業注冊。
2018年出版發行臺青手冊,包括政策解讀、生活、就學、就業、創業等內容,協助臺灣青年安心落地發展。2018年隨著成都平臺開放,舉辦海峽兩岸青年“追夢華燦˙圓夢成都”創新創業交流會。接待包含臺灣“行政院”原院長、中國國民黨十位現任民意代表等兩岸交流團超過二千人。
空間呈現上,為充分體現兩岸融合特色,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讓臺灣青年在異地還能感受家的溫暖,北京空間設計結合臺北忠孝東路街頭風格,臺北捷運路線圖、101大樓涂鴉,會議室名稱以中臺禪寺、苗栗土樓命名。
成都空間邀請臺灣設計師操刀,將臺灣平溪天燈、杜甫詩句、四川變臉、阿里山小火車、國寶大熊貓等元素充分融合,最后設計師決定帶著剛新婚的老婆到成都創業,與華燦工場共發展。
華燦工場投資的臺灣人工智能算命團隊桃桃喜從最開始僅四人,到現在獲國高新認證,估值達八千萬,日前被國臺辦公開表揚。華燦工場與臺灣青年共同開設宣揚臺灣咖啡文化的墻咖啡,為擴大服務生態圈、支持臺灣青年又向前邁進一步。
這種特色化專業化的行業升級,整體遇到的最迫切問題是什么?
兩岸青年融合發展是時代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但臺灣人口少,選擇到大陸發展的團隊更少,也不是每個團隊都是高精尖產業。
大陸快速崛起,人力、物料成本提高,大陸同胞的能力、見識也越來越高,臺灣團隊所要面臨的競爭更大,需要更多“成功案例”讓有意離開臺灣、到海外尋求發展的臺灣團隊下定決心到大陸一展長才。
華燦工場在成為兩岸青年驛站,協助創業、生活、居住等落地服務外,下一步要透過產業協同,幫助臺灣團隊對接市場、開展業務,特別是與大陸團隊合作,臺灣有好的技術、人才,但不一定有成立公司的想法,就產生合作機會。
大陸政府也要多鼓勵民營企業開放合作項目,政府更多是在引導,如果企業愿意積極響應,一定能創造更多兩岸合作。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更多專訪內容,請關注專題:雙創載體百人談
備受行業關注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第二屆“尋找100家特色空間”百家名單已經公布!點擊下圖查看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