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檢驗檢測機構有36000家,全行業產值3000億元左右。而全球排名第一的檢測機構SGS,2018年的產值在600億元左右。
“中國的檢測機構要壯大,首先需要在市場上壯大。”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CEO黃其告訴創頭條記者。作為四川省首個檢驗檢測產業的專業園區,目前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招商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約80家。

對于科技園及產業的發展,黃其有哪些思考?在他看來,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有何特色,未來又該如何強化?產業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怎么看咱們2018年的發展?
2018年,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有一個脫胎換骨的發展。科技園在2017年下半年應該說處于初創和試運行階段。2018年,我們才完全放開手腳拓展市場。作為四川省首個檢驗檢測產業的專業園區,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認同。
在市場上,檢驗檢測這個產業一直有“小、散、亂”的特點,這個產業需要集聚,需要引導,也需要培育發展。而我們的負責人本身就有十幾年的行業經驗,深刻體會到了這個產業的痛點與短板。
建設檢驗檢測的專業科技園,是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絕不是一時興起。通過科技園的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將不同品類的檢驗檢測機構聚集在一起,充分發揮我們的平臺優勢和載體優勢。
并且通過我們在科技園一樓建設的四川省企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服務大廳,將眾多檢測機構的服務與送檢方的需求進行整合,打通了檢驗檢測上下游的物理通道和信息通道,入駐的機構企業對此十分認同。
聚合的力量永遠大于分散的力量。入駐的企業因此受益,其中一家企業已經再次擴張,又在園區新注冊了兩家檢測機構,另外一家企業業務量增長了三倍。
在地方政府這邊,通過我們的不斷宣傳和推廣,把原來在制造業與工業企業背后的檢驗檢測產業充分展示出來,讓政府決策層明白檢驗檢測產業是萬業基石的根本產業,也是我們國家從經濟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基石產業。
我們所立足的成都市成華區,是成都市的老工業區,過去在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后,工業企業集中建設和發展,有深厚的工業底蘊。成華區有四川省質監局、中測院、計量院等大型國企與管理機構,也有金域醫學、三方電器等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都是服務于工業制造業的。
通過我們的宣傳和努力,成都市和成華區領導也開始重視這個產業,成都市在創建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過程中,將我們園區所處的龍潭片區納入到了整體的“一區四園”規劃之中。同時,成華區也在我們的推動下,開始準備創建國家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
未來我們科技園區將擁有兩塊國家級的牌照,這在全國都是少有的。應該說,這是我們的榮譽,也是對我們過去一年工作成績的最高獎勵。
科技園的入駐運營,僅僅是我們整體戰略目標的第一步。2018年我們把這個基礎打牢了,入駐的面積完成了大半,2019年我們又擴大科技園規模,從原來的A區增加到了B區,總共有10萬平米的招商面積。
我們入駐企業的數量也增加了一倍,達到80家左右。這個數量,應該說讓我們在成都市的檢驗檢測認證產業領域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值得反思的部分是什么?
實際上,我們的反思一直在進行。比如與政府的聯動互動,如何進一步幫助檢測機構企業成長,如何提升我們的服務水平等。我們也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入駐的機構需要的是專業化的深度服務,所以科技園將從資本、市場、人才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過去一年在強調特色化、專業化,咱們的特色是什么?
作為科技園的運營方,特色化和專業化是我們的基本要求,這絕不是一個普通的物業運營公司能夠完成的。普通的運管公司只能完成普通的樓宇和園區的運營,而我們本身就是為產業而生,和其他運管公司有本質的不同。
我們入駐的企業機構,都是資深的業內專家,這需要我們作為產業平臺發揮自身的優勢,為他們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資源對接。
為此,我們在科技園建設之初,就做好了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以專業平臺的思維打造科技園服務大廳,同時以科技園為硬件基礎,打造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檢交所”,線上線下來共同完成我們的戰略目標,立志成為中國檢驗檢測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平臺。
這些特色是如何體現的?有哪些對應的具體數據?
我們這個綜合服務平臺,符合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符合國家對于這個產業的戰略定位。前兩年國家已經把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定義為國家新興戰略支柱產業之一,要求產業向網絡化、數據化和規范化發展,要求與先進的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應用。特別是要求產業的平臺化。
作為專業服務平臺,我們在上游端將整合數百家大型檢測機構與企業,在下游端將整合上萬家生產制造企業,成為業內舉足輕重的專業綜合服務平臺。
一方面,我們已經和四川省內七八家高校開始進行戰略合作,對接高校的技術、設備、人才資源。檢驗檢測產業最大的痛點是人才輸入的問題,我們作為專業平臺方,完全可以通過這種新型模式解決人才對接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和這個領域的專業資本也有對接,為我們平臺上的機構提供專業的資本資源,滿足檢測機構的資本需求。比如并購、融資、整合,這也是未來這個產業必然要發生的事。我們未雨綢繆,提前做好了準備。
最關鍵的,我們為檢測機構的業務拓展發展出了新的模型。通過我們平臺,能夠極大地拓展檢測機構的市場,在垂直領域做到粗壯發展,站穩了國內市場后,繼續向上生長,沖破國際市場的瓶頸,向外拓展。
檢驗檢測產業一定伴隨著中國制造、中國質量共同成長,甚至它還是引領中國制造的先行者,也是完成中國質量提升的基石產業。
去年統計,中國檢驗檢測機構有36000家,全行業產值3000億左右。這個數據細想起來很可怕。全球排名第一的檢測機構SGS,去年的產值600億左右。
中國的檢測機構要如何壯大,首先需要在市場上壯大。目前我們平臺正在精心布局,增加戰略合作伙伴,建設完善的平臺體系。對比國內其他產業園,他們的傳統運管服務和增值業務的比重為10:3,我們的目標是3:10,未來中期的目標是3:100。
特色化專業化的行業升級,整體遇到的最迫切問題是什么?
今年可以說是我們科技園繼續轉型、再上臺階的關鍵之年。從專業的科技園到專業服務平臺,再到產業整合平臺,我們一年一個臺階。持續轉型的過程中,創新不是問題,而缺乏創新型人才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對人才的要求極高,一方面要懂行業懂產業,另一方面也要懂市場懂新經濟模式,還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能夠在平臺運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供產業智慧。
檢測機構與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如何將他們的目標與我們自己的目標無縫融合,甚至能夠構建新的共同目標,這應該是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
這個共同目標,一定不是空穴來風。我們現在得到市場和政府的認同,是基于我們對產業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未來的目標,也必須要站在產業發展的格局之上,比如工業4.0、中國標準的輸出。
歷史發展中,美國曾經被歐洲嘲笑為“沒有科學家”的國度,日本也被稱為“仿冒”之國,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中國制造產業的發展,從山寨到自主制造,從制造到創新創造,都離不開檢驗檢測認證產業。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更多專訪內容,請關注專題:雙創載體百人談
備受行業關注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第二屆“尋找100家特色空間”百家名單已經公布!點擊下圖查看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