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視原創技術,一定要變成產業化。"周其仁認為,商業落地非常重要,重要不單單是賺多少錢,而是賺來的錢可以支持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用賺這個錢來衡量,是不是讓人類可以享受到科學發現。
6月13日,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期間,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辦的“科技引領、雙創升級——科技創新創業高峰論壇”在雙創周主會場浙江省杭州市夢想小鎮隆重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受邀參加本次論壇并作“創新的認知”主題發言。

中國非常窮的經濟已經變得相對富有,但是整個經濟體獨創性的產品和投入,在全球看還是不夠的,夾在中間的中國經濟壓力很大。
在此種環境下,周其仁認為中國的出路有兩個:
一個是在已經比較高的成本基礎上,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第二是通過持續的改革,保持或者有效降低體制運行的產能。
今天討論創新,探索中國經濟怎么往上爬,怎么從現在的成本生產出更高的附加值。
周其仁表示,創新不是簡單的一個環節、一件事情,是一連串的行為,它要有所發現,對自然界里很多因果聯系要有科學發現,要發明很多技術、工藝和能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還要大規模在經濟當中應用。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久努力。周其仁教授講述了華為的故事來證明這一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上個月底訪問華為,大家都很關心華為,但是很少能夠熟悉一位科學家——埃爾多爾·艾利坎(Erdal Arikan),是一個土耳其的數學家。198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讀書,后來去了MIT,研究信道、編碼的問題,1985年博士畢業回到土耳其,在一個不太有名大學里工作。2008年發現極化碼,華為人為極化碼有作為優秀信道編碼的潛力。華為是非常重視科研的一個公司,從2008年開發到現在持續十多年形成5G當中某一個編碼技術,使得華為在5G全球制定標準過程當中有話語權。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創新看到最后的結果,無論從金額、戰略重要性來算,給國家、給公司帶來的榮譽和設計力都非常巨大。創新是長長過程的最后階段,如果對最后階段感興趣,就要往上推,推上去看要經過多少環節,經過多少不同人群組織的互相合作才會得到重大的創新作用。雖然發明根本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你研究它怎么發生,它都有常常一串的過程,很多時間不是那么耀眼,默默無聞,需要很多力量持久地努力。經歷過很多失敗,有的永遠也沒有出現,其中某一些部分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
所謂創新包括發現、發明、應用,其實都是利用人類的兩個器官:一個是動腦,一個是動手。周其仁提到,MIT校訓是動腦又動手,這個學問是蠻深的,動腦離不開動手,動手也離不開動腦。很多靈感、假設能不能檢驗,做一個實驗來試試看。所以科學的認知是這兩個器官缺一不可。動腦動手,過臨界點邊際會立減,能工巧匠如果沒有想法手就變笨了,所以一定要互動,一定要動腦加動手,突破認知能力局限,達到一個更高的臨界點。這個事情單個人如此,整個科學群體、開發群體、創新群體、機器普查的分工也是如此。
到底什么是創新行為?周其仁教授認為,就是動腦動手。同時中間要有“又”字把它聯系起來。動手又動腦。
杭州有浙大系、有阿里系。其實就是有好的大學,專業是動腦發現。同時又有好公司。動手動腦,到世界各地去打開市場。
周其仁表示,不管專業分工在哪里,一定要有一個跨界的愿望。做科學研究的跟動手的工匠、工人、銷售員碰碰頭,第一線打仗的也要到象牙塔里去看看,科學家他們到底在忙什么,也許有些東西可以共同利用。創新不是那么分的清清楚楚的,你是科學家,他是做企業的,你是工匠……是有專業分工,但是要有很好的合作。
周其仁說,創新有了原理,有了應用的技術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到市場要把它變成人類可以享受的載體。我們在商業的看法很多年是不準確的,總覺得商業起來了會商業本位。其實商業利潤高就是商業供給不足,滿足不了需要所以利潤才高。
你發現一個應用的技術可以讓原理、因果聯系落地,但是人類的生活和市場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也非常重要。重要不單單是賺多少錢,而是賺來的錢可以支持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用賺這個錢來衡量,是不是讓人類可以享受到科學發現。
四大發明的印刷術,中國最早發現,最早成熟,但最后發明印刷機的是德國人,用鉛做成了一套設備,對歐洲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作用巨大。這就在于中國最早發現的技術原創版、首創版,但是沒有變成考慮全球的產業化。
所以,周其仁強調,要重視原創技術,也一定要變成產業化,產業化最后證明科學技術可以給人類帶來什么。就像在某幾個互聯網領域已經發生的事情一樣,我國的支付已經在世界領先了,它是有意義的,它可以讓人類享受科技的成果,同時產生的積累又可以倒過來支持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變成一個正向往前推動的關系。
再看華為,幾萬元起家,只能做農村交換機,把社會、把客戶連接起來,一步一步做到今天。2008年的年報,服務30億人口,整個銷售收入1千億美元出頭,15%以上的研發費用。
總結華為的一條主線就是,有1元用5毛去做研發,做不到但是逐步可以做到。把一個別人發明,當年中國沒有一家公司生產的交換機,我先用你的技術,用你的設備,做到覆蓋的人群市場比你深、比你廣,服務的人口比你多,從當中吸取的積累往研發里頭去砸。這條路線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怎么樣在科創領域發揮優勢的一條路線。千萬不要認為現在強調了原創,強調科學,對市場活動就可以相對輕視,一樣不能少。而且幾十年能夠做的大批量,能夠把東西做的可以,性價比好,逐步提升品質,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人類服務。
周其仁教授的發言主要講知行合一。工作有分工,但是不能把科學創造整個的網絡切斷割裂,要加強聯系,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工匠、企業家、發燒友、業余的發燒份子,“八達通”。腦手互動,動手動腦,高端的、象牙塔里跟在市場里的摸爬滾打,打成一片,互聯互往,無限循環,用這個來推動中國的雙創,用這個來推動中國的雙創引領科技增長,殺出一條路把中國經濟推向新的高度。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