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度小滿發布了拆分一周年后的亮眼業績指標。這份指標一經發出引來了廣泛的市場熱議。據此,創頭條記者走訪了度小滿金融總部,探究一貫低調的百度金融和它的金融業務發展道路。
日前,度小滿金融(原百度金融)發布了獨立拆分一周年的成績指標,引起了業內的普遍關注和熱議。
成績指標顯示,其獨立拆分一年后信貸可授信用戶達到3.3億,累計放貸總額超過3800億元,為50多家銀行業合作伙伴創造了近100億元的利息收入。教育分期業務上,累計提供超過230億元的貸款,服務超過200萬人;理財業務上,度小滿金融在2018年11月獲得基金銷售牌照后的兩個月內迅速接入1800只基金產品,合作伙伴有100多家基金公司、數十家銀行、券商和保險機構。
這次熱議的原因在于,獨立拆分一周年后的度小滿的成績指標較為亮眼。而這個成績的亮眼在于,在經營C端業務之時,開辟一條新的思路——依托技術探索To B業務的服務模式。
創頭條記者前往度小滿金融總部,這家位于百度科技園附近的辦公區是一棟由六層組成的獨立大廈,據了解,大廈內有2000多名員工,可以看出百度對于金融業務的重視與投入之大。
實際上,早在2013年余額寶的影響下,百度就開始重視金融業務,在百度2013年10月28日上線理財平臺百度百發。
在2014年全年,百度旗下金融相關的多項業務取得發展和相關牌照。2015年12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組建了金融服務事業群組(簡稱“FSG”),將金融業務提成成為戰略性地位。
目前,度小滿To C的主要產品有信貸產品“有錢花”和度小滿理財。早期的“有錢花”主要以教育分期作為市場的切入點。
創頭條記者梳理資料發現,百度金融使用代理制度進行推廣,在線下大規模聘請代理商,然后由他們尋找與教育機構的合作機會。
在同行業的競爭中,螞蟻金股依靠支付寶這一封閉的支付生態以及廣闊的電商場景迅速占據了市場的領先地位,騰訊依托微信以及財付通等發力金融科技,京東在2017年前后大力推廣“白條”等金融產品,百度金融的布局卻缺少這些場景。
業內人士告訴創頭條記者,“電商平臺的場景屬性自然而然催生出了支付,在支付的基礎衍生了各種消費金融業務。同行業的競爭中百度缺乏電商交易場景,但是百度有搜索等技術的優勢。”
實際上,創頭條記者通過查詢過往信息發現,百度的金融業務一直很少發聲,在此次發布成績指標之前,業內并不知道百度的金融業務到底有一個怎樣的體量。
盡管有上述原因的制約,作為頭部企業,又作為一家技術性公司,在六年的發展中,百度金融業務開始專注于技術優勢。
這個被李彥宏稱為“首個AI畢業生”的公司,度小滿金融沒有在繼續花費全部的力氣去在C端發掘價值,借助技術優勢轉向智能科技金融的研發。
在去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推出云帆開放平臺2.0和磐石一站式金科平臺,開始強調 To B業務。
創頭條記者了解到,目前度小滿金融有2000多名員工,其中70%都是技術人員。在同行業的競爭體量中,百度的金融業務發展中技術的投入是可觀的,技術的優勢是可觀的。
度小滿金融副總裁許冬亮介紹,度小滿對自身的“科技”系統的整體布局是這樣的:
在最底層與百度云合作構建了度小滿金融云的服務;同時自建區塊鏈,對外發布了Baas平臺;在中間很重要的技術平臺層,先是在底層整合提供了度小滿“金融大腦”系統,集合用戶畫像、關聯網絡、知識圖譜等技術支持。
同時引入感知引擎,即聽、看、讀、說,決策引擎等人工智能技術,再于頂層構建智能獲客、智能風控、智能經營、智能投顧、智能機器人五大應用。
實際上,在獨立拆分后,度小滿就確定了To B的決定和思路,即做完全沒有風險的、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科技服務輸出的理念。
具體實現中,依托百度的技術優勢前后推出了磐石反欺詐、云帆等平臺來推動生態系統的發展。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圍繞消費金融機構獲客、風控、經營管理等痛點,搭建全鏈條服務能力,使金融機構一接入,即落地,一落地,即盈利。To B的思路就是讓伙伴先贏,才能持續共贏的生態理念。
度小滿的智能金融科技一經推出,目前所服務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經超過了500家。合作伙伴紛紛獲利,這個生態環境就初成了。
牌照為To B業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先決條件。多牌照平臺可以實現用戶多元金融業務服務的閉環,長期以來為合作伙伴提供多元化發展機遇,也可以為更多的金融業務賦予智能基因,推動行業智能化轉型。
與其它幾家互聯網巨頭系的金融科技一樣,百度這些年也一直在積極布局金融牌照,尤其是以銀行、基金、保險為代表的大牌照。而此前也入股哈銀,等于曲線布局消費金融牌照。
度小滿CEO朱光透露,度小滿金融盡管每天放貸十億元,也只滿足了消費金融場景中不到1%的需求,有99%的空間尚待挖掘。這也是在B端與銀行業合作伙伴合作的重要因素。
從目前來看,度小滿在B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商業發展模式。但目前,度小滿目前金融業績依舊以流量入口為主。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陳卓,微信:cz18510378718
產業互聯網時代,整個互金市場在政策的監管下,主體們紛紛思考轉型。創頭條專訪業內人士,探討2019年互金商業模式以及轉型方向,同時分析未來商業前景。
更多精彩內容,可關注專題【互金轉型2019】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