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舉行的“美國創新與中國制造戰略”討論會上,海銀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王煜全提出,全球的創新科技發展,特別是在美國創新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中小企業擁有了眾多的創新高科技能力。在新一輪科技創新中,美國采取的是小公司領跑的創新模式,但是,這些中小企業不再采用以前大企業發展的“大而全”模式,而是采用“積木式創新”的方式,尋找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共同把創新科技及產品推向市場。這種創新方式,為我國制造產業升級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如果我們不趕上這股潮流,就會與之拉開差距。如果錯失一個先進科技,可能不是錯失一個企業,而是錯失一個產業。”王煜全不無憂慮地表示。
“積木式創新”助力供給側改革
“積木式創新”是指在創新過程中不同要素之間的組合,即模塊化。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創業企業有一個創新長板,像搭積木一樣,把其他公司的板整合起來。美國喬布斯就是運用“積木式創新”的典范,以科技為武器,整合出Ipad、Iphone這樣的改變時代的產品。
美國的創業公司,就是眾多即拆即用的積木。比如,一家幾十人的公司,就能開發航天飛機,這樣的公司就是以科研為導向,把各種“積木公司”的技術整合起來,轉化為產品。而在中國,專業分工很弱,一家公司往往什么都要自己做,部門越來越多,公司越來越臃腫。“中移動,10億用戶,10萬員工;Facebook,10億用戶,3000員工。”王煜全舉例。
“‘積木式創新’能夠令一家企業在5年~10年內發展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企業做自己的長板和核心技術,將人力、行政、服務等邊緣功能委托給其他企業。”王煜全說,集各方力量,能夠將企業的優勢最大化,進而讓企業快速壯大。在當今世界,美國是新一輪的“積木式創新”的發源地,“在這輪創新擴散到全世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搶占世界先進的風口,相信中國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努力。”
“90后創業潮”、“互聯網+”、“海歸創業”,都是當今TMT領域很時髦的概念,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了制造業。一個國家制造業強大,出口多,整個經濟體就強大;反之,制造業衰敗,出口少,經濟就會出現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企業投資萎縮,缺乏活力,這使得“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漸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是解決目前中國產能過剩、升級中國制造的重要舉措。在供給側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制造業領域該如何改革呢?“就是要和世界前沿科技對接。”王煜全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必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引誘”國外科技到中國來
海銀資本是一家專注于移動互聯網與服務、信息技術與服務、新媒體、礦業投資等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重點對早期以及成長期企業進行孵化和投資。王煜全熟悉中美電信市場的需求與運作,是中美技術交流引進方面廣為人知的專家和競爭情報方面的權威,他以獨特的方式把中美兩國科技界聯系在了一起。
海銀資本較早從事與美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嫁接工作。在王煜全看來,“在美國做投資,有一個動因,也是想‘引誘’國外科技到中國來。”王煜全投資中美初創科技公司已有10年,組織多次中美創新企業交流活動,并投資了一批美國創新公司,引導它們與中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
為了在國內進一步驗證“積木式創新”方法,海銀資本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對美國創新科技企業進行了投資,同時將所投資企業引入中國,以這樣的方式把美國創新能力和中國制造能力進行“積木式”結合。在引進國外創新高科技企業與中國制造企業合作方面,海銀資本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5年5月,美國最有前景的十幾家高科技企業來北京展開了為期一周的商務考察。媒體報道,“這次中國之旅可能代表著中美科技合作的未來。”組織這次活動的正是中國風投公司海銀資本,投資對象大多是美國初創型科技公司,比如設在舊金山灣區的光帆能源公司、波士頓近郊的光伏企業1366 technologies、位于加州莫哈維沙漠的私營宇航公司XCOR Aerospace,以及在多地設有辦事處的眾籌企業Angel List。此次活動凸顯了該公司的投資宗旨,那就是從美國引進一些較先進的高科技知識產權,并幫助創業者跟中國方面密切合作,以便進入生產和市場部署環節。
“將中國最好的制造企業和美國最優秀的高科技研發成果結合在一起,至少這是一種美好的構想。”業內人士指出,參加本次活動的創業者大多得到過海銀資本的融資支持。王煜全則樂觀地表示,如果和他們合作,產品賣到全球,市場會大很多。光帆能源CEO克蘭表示,光帆能源不打算局限于研發階段,已經開始在中國尋找制造伙伴、客戶和投資者。克蘭說:“如果中國成為我們最大的市場,我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
據知情人士透露,海銀資本向美國XCOR航空航天公司投資500萬美元,對這家公司的估值為1.4億美元。業內人士表示,風投并不適合航天投資,不能在短期內創造高額回報,但中國人歷來以目光長遠而著稱。
王煜全將中國制造企業和美國科技公司的聯手稱為“搭積木創新”。如果這些美國公司能借中方合作伙伴的力量部署自己的技術并達到商業化規模,那就可能意味著這些初創企業的估值將上升,而且有望讓它們成為中國企業的重要客戶和生意伙伴。王煜全表示:“搭在一起,它們就能發揮作用。”現在在美國,恰恰是一堆小企業在掀翻大企業。他們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能夠幫他們制造大規模的、復雜產品的能力。日、韓、德都有這個制造能力,但是他們不開放。這三個條件全部具備的,從全世界來看,只有中國。
站在“全球風口”
不過,作為美國創新主體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在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了瓶頸,主要表現在批量生產能力不足,融資能力有限。
王煜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有許多前途光明的新生代初創企業,他們能制造非常精密的高科技產品,但難以批量生產。“小型初創企業只停留在研發階段時估值較低,無法籌集到邁上新臺階所需的大筆資金。它們往往需要一大筆投資,以便實現大規模生產并進入廣闊的國際市場,這最終將大幅提升它們的價值。”在這個方面,中國資本大有可為。
“用最先進的技術實現0到1比較容易,但從1到100萬、到1000萬,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提升,更需要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和投資。”王煜全提出,相較于創新,中國當前最大的優勢在于強大的制造能力,能夠在別人創新的基礎上對其予以放大。王煜全認為,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可以幫助美國中小高科技企業突破瓶頸期,“反過來,這對中國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擺脫產業鏈末端地位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美國高科技企業和中國制造企業對接合作,實現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在王煜全看來,目前中國的創新和投資都過于偏向模式創新,對此需要提高警惕。模式創新只是科技創新的衍生品,如果中國不加強對非業務模式創新的重視,或者不在早期參與到國外的科技創新之中,就有再次成為全球創新產業末端的風險。王煜全在2015年6月就曾表示,國內中小企業崛起惟一的模式是創新業務模式,核心競爭問題不是和大企業競爭,而是互相競爭。而美國中小企業的核心則是科技創新能力,有獨立前進的知識產權。
在此背景下,國內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是鼓勵更多人搞基層創新,而是降低科研的門檻,以及如何讓大眾參與,“沒有科研的創新根本不值一提”。“有人說,臺風來了豬也會飛,其實臺風再怎么來豬也沒有機會,因為你得有資格站到臺風口去。”所謂“全球風口”,指的是當今掌握最前沿技術的小企業依靠新技術,在5年~10年內將發展成為行業領頭羊。王煜全認為,中國的優勢是制造業,擁有全球惟一、開放的大規模制造業,這將是中國在這一輪“全球風口”中的機遇所在。
倡導“美國科技,中國制造,全球市場”理念的王煜全,建議中國充分發揮自身制造優勢,配合投資資本以及國內市場龐大的優勢,更好地為全球科技創新企業服務,成為世界新的科技創新環境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每個企業都站在這個“風口”上,是否能夠轉型發展,就看企業是否能抓住這個機遇。
不可否認,新的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激烈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正在帶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重塑與洗牌。美國、德國、中國相繼推出 “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全球加快全面進入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時代。具有產業洞察力的美國中小企業家們正在成為開放式創新浪潮的主導。中國企業是激流勇進?抑或是急流勇退?
王煜全認為,“中國以自己的三個優勢——制造、中國市場、資本三樣加在一起,可以博得更大的話語權,與國際先進科技企業形成更深入的合作。”與此同時,王煜全提出,“中國的三大優勢中,資本不是核心優勢,是附帶優勢,是敲門磚;市場也不完全是,西方公司做好了,可以拋開中國。”所以,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家應抓住機會。“特牛的企業家”+“特牛的科學家”,這二者結合起來,就能做出好的企業、偉大的公司,從而系統批量占據世界創新制高點。否則,就有可能“收個加工費了事”。因為,機會不會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