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 ??王煜全
王煜全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原Frost & Sullivan中國區總裁,資深的電信市場營銷和戰略咨詢專家,在業界有多年的豐富經驗。王先生熟悉中國與世界電信市場的需求與運作,是OSS、業務創新、現代化運營管理、電信業務模式研究等國際先進電信經營理念的引進者和倡導者。王煜全熟悉中美電信市場的需求與運作,是中美技術交流引進方面廣為人知的專家和競爭情報方面的權威。他和國際電訊業保持多年的廣泛聯系,包括 Dalas電信走廊、電信管理論壇等; 王先生是北京信息產業協會 BSS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增值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 ,和國內外的運營商、電信公司等都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做了“高新技術創新趨勢與投資策略”的主題演講。
內容如下:
很榮幸能參加經濟觀察報的活動,謝謝新望老師的邀請。我在過去這些年里一直在美國做投資,中國的VC也有了差不多十幾、二十年的歷史,中國的VC在美國投資還不多,我們算是其中一個。為什么去美國投資?因為全球科技現在總的來說,美國還是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比較密集的地方。
今天跟大家匯報,我原來在中國做了不少年投資,又跨境去美國做,我們通過在中美兩地對比,對于兩地創新的一些的感悟跟大家分享。

這個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起源蒸汽機的照片,蒸汽機就長這個樣子。在那個年代基本上一個人一輩子見到一個創新就很了不起了,創新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緩慢的。但是現在我們都知道創新速度非??欤以瓉硎亲鲎稍?,我在的是全球最大的行業分析公司,在全球有兩千個分析師盯著各個行業的市場,我們把它叫做全球50個技術網絡,九大行業里50個技術。每個技術后面都有N個大公司,所以你可以想像今天在全球范圍之內科技成果是不斷涌現出來的。
我們覺得最興奮還不光是今天你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創新不斷涌現,我們看到是創新的機會屬于小公司了。一般回來別人會問你在干嘛,我說我在美國投資。別人會說硅谷天氣怎么樣?我說我不在硅谷,我住在紐約,我滿美國跑。

因為今天的創新早就擴散出硅谷了,硅谷在美國創新里的比重其實是在下降。為什么?就像這張圖顯示,這是美國的創業熱度圖,你會看到基本上全美各地都有紅點,紅的部分就是它熱的地方。不像我們以前理解就在硅谷,坦白講有點狹隘。中國過度重視硅谷,對我們是不利。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硅谷是講模式創新,硅谷和我們的BAT沒有本質區別。我們也不要嘲笑中國過去是模式創新,中國去抄美國。因為模式創新就是互相抄,尤其這兩個至少在互聯網領域沒有打通的市場,中國是一個互聯網,美國是一個互聯網,中國有創意美國人會抄,美國人有創意,中國人也會抄。美國也不笑中國人,硅谷也抄別人。
創新絕不僅僅是模式創新,那么多的創新系統概念,狹隘理解為模式創新,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更看重其實是叫硬科技創新,國內有一個說法就叫黑科技,我們投很多項目都是黑科技,比如航天飛機、飛行汽車、無線充電,能讓盲人重見光明的眼鏡,能讓下肢癱瘓的人能夠行走的外骨骼,這些是黑科技,是全球創新的浪潮。我們知道過去創新代表是微軟那樣的企業,美國投資人最喜歡的類型就是投軟不投硬,因為軟的風險小,軟件快速迭代,硬件你迭代就意味著前一代要全都扔掉,風險巨大。
但是你會發現畢竟我們生活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衣食住行都得是硬,我看虛擬東西吃不飽肚子。真正推動社會發展還得硬的推動,特斯拉等等,都是硬的科技支持這一輪創新。即使很多還是叫互聯網公司,雖然還是軟的,也需要硬的做依托,這是軟向硬的回歸。所以不是以硅谷為主,硅谷主要是軟件覆蓋全美,不是完全沒有規律可循。
這輪創新是以高??蒲袨橐劳校迅咝?蒲谐晒D化成最終的產品。前一位IBM演講人他們出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圖靈獎獲得者。諾貝爾獎代表基礎科研水平,但是你基礎科研水平如何能夠轉化到產業,轉化到社會,為社會所用,這才是社會科技實力真正體現。
我們一直在大聲疾呼,中國對科研和研發沒有搞清楚,我們政府以為我們中國科技實力要提升,需要玩命給我們高校砸錢?,F在很多美國科學家跑到中國來申請經費,比老美容易。實際我們最缺乏不是那個東西,我們是缺乏產業研發。什么意思?高校如果有了成果,沒有人轉化是沒有用,高校成果離轉化到進入市場到社會,差五到八年的時間和上千萬美元投入。任何一個科研成果從高校出來到市場五年之內沒有能做出來的,也沒有花上千萬以下能就做出來的。這個中國幾乎沒有,美國之所以強大,主要是這方面強大,中國這方面最差。差到什么水平?我收集美國政府公布數據,做系統的圖,我們還挺自豪,美國也沒有這個圖,是我們中國人做的。


上面是理念的研發產業、研發投入的增長情況。左邊我們統計數據是1981年,美國產業研發向小公司開放是1980年,每年這么多錢就是做一件事,從高校拿出科技孵化成產品投入到市場。這里面的占比,貢獻最主要的研發費用,上面橙色部分是81年的時候71%的研發投入大于2.5萬人的大公司主導,因為他會建立一個研究院,做很多科研轉化工作。一路往上走大公司在整個產業投入比例縮水到35%。越來越多的產業研發工作不是大公司做,而是別人做的,不是中間這部分中型公司逐漸去增加投入,而是下面藍條異軍突起,是小于500人的小公司,研發里面投入,從81年不足5%到現在的20%。小于500人公司花這么多錢做研發,別的什么事不干,只做研發。從高校拿先進科技,5到8年沒有利潤,一直投入,把產品做上市,產品上市,他就是全球最先進科技帶來最棒的產品,他就可以迅速擠占市場,這個規律非常嚇人。我們在美國做投資也是投資這樣的公司,這是巨大的興奮,小公司可以通過和最先進科技結合改變產業結構,推動全球創新加速。中國還有很大的機會能夠參與進去,第一次正式參與到全球性事件當中去,可以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主力位置。
規模有多大?我們做過簡單計算,13年整個投入三千億美金,小于500人的公司,花了600億。一年至少200萬美元的投入,那就是3萬家,在美國小公司小于500人有三萬家,他從高校拿出先進技術,投入市場。這些公司,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們存在。這些公司不會打廣告做宣傳,他沒有產品,沒有忽悠的機會。甚至這樣的公司,他絕大多數因為有科技做依托。
美國最大的眾籌平臺上,科技實力強的公司并不不多。因為這些公司不會去參加眾籌,我有最好的科技,同時還有什么特點?往往有最資深的CEO。和我們中國理解是相反,中國認為最好的CEO現在鼓勵90后創業,你一旦創業的時候你和所有行業里人是同一起跑線。90后創業沒有任何優勢,好CEO的核心是你的判斷,行業理解、行業判斷和資源調度能力,不是需要你親歷親為你能加班就可以做好,需要你有思想。思想不是20歲就可以積累,20歲可以是編程高手,但不是產業專家。我們投資企業里面,美國CEO普遍50、60歲多的是。40-60歲是我們創業的黃金年齡,不是我們中國人理解90后創業,這是很大的誤解。
這些非常資深CEO往往是連續創業者,他前面四五次的創業成功。他一次次創業成功,達到最高的輝煌,他才能從高校拿出更先進更棒的科技做下一次創業的積累,這有必要向國內傳達。我們太多被Facebook故事誤導,他之所以會被傳播,太罕見了。全美絕大多數創業是40、50歲,有成功經驗,從高校,和教授合作。這些企業是中堅力量,他們和中國合作,需要中國的市場、資金,他們是硬件制造企業,中國和美國在這點非常的互補。中國很忽視,中國特別優秀的企業你真的是聞所未聞。這是我們投資企業里面最好之一企業樓里面一個照片。

但是這是什么?這個一到二樓拐角樓梯掛的牌子,這家公司有200多個專利,封鎖所有無線充電別人獲取專利的可能性。05年的MIT教授發明出來全球最先進磁共振的無線充電方法,后來注冊下來。五年之內該會大名鼎鼎,可能殺到世界500強。這是可怕的地方,以前看一個企業是線型成長,IBM也是多年時間積累起來?,F在不是這樣,一個你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企業,他可能迅速之間就會長大,他攜最先進科技的支持。
去年和今年我們兩年都和北大光華院組織中國企業家到美國企業拜訪。波士頓郊外二層小樓那里邊有一個小公司不到100人,他可能五年之后就是下一個五百強??赡苁窍乱粋€行業的壟斷者或者塑造整個行業的人。這是科技的力量,特別需要傳遞給大家,這是創新的一個新的規則。
簡單來說就是積木式創新,有特別強的長板叫高科技。因為全球創新是積木式,他需要任何創新都是其他積木拼接過來,他可以迅速獲取其他的資源,迅速做到大企業需要所有資源。核心我們叫雙長智,企業家+科學家。多數的科學家非常年輕,現在的科學和產業結合越來越緊密,你剛做出科研成果,今天就會有企業家說我們一起合作做成產品推動社會化應用。我們中國理解科學家是老頭,美國好公司什么特點?都是有特別棒的CEO和特別年輕的首席科學家。往往都是高校里的教授,在企業里是兼職,但是這些科學家非常年輕,二三十歲,三四十歲,和我們想象相反。
企業家也是相反,不是90后,而是資深的人。以這兩個人為核心,他就會組織起周圍所有資源實現突破,這種突破造成現在我們一開始講的所有這些科技被轉化成產品,大量的推向市場。比如說有能讓盲人看見光明的設備,也能一天24小時記錄你的心電和心理指標的設備。我們在一個培訓營上面,我專門請某個公司創始人吃飯,結果中午都在跟機器人互動。我說你們中午是不是調戲人家機器人了,他說沒有調戲,機器人調戲我了:這小伙子去找機器人索菲亞說請問你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索菲亞的回答是你是想見家長嗎,小伙子說是啊,索菲亞說癡心妄想。他可以這樣調戲一個人,其實測試你的那個才是機器人,你恐怖不恐怖,這是科技的進步。
關鍵問題在哪兒?我們今天講投資,以前投資有規則,你是做什么?我是做VC。別人說VC是不是天使?我說比天使更靠后一點。VC是不是PE上市之前,我說也不是。我們現在基本上無法把自己定義成傳統的投資框架,我們投資原則不是根據傳統投資框架來的。傳統投資框架,沒有收入利潤是天使,收入起來是VC,利潤起來就是PE,等著上市。這是投資者角度畫的線,不是產業和企業角度畫的圖。
企業不是這樣成長的,企業成長有研發很長的潛伏期,五到八年沒有收入利潤,這樣的企業你去用財務指標評估完全不合格,一分錢收入沒有。我等他收入利潤顯現再投行不行?收入利潤一旦顯現就會實現爆發式增長,你再投他,沒有投資機會,人家也不缺錢,估值每天在成長,不跟你玩。你想跟他合作,付出代價就大了。中國的包括地方政府也在和Uber,也和很多Airbnb特斯拉談合作想引入,代價非常大,人家被視同為下一個500強。你在潛伏期就進去跟他合作非常容易。問題是你能不能識別出他來,這對我們來說是新考驗,投資越來越是智力活,我是PE,只要看指標就可以了。收入利潤指標達到已經不需要你投資了。
我們需要更多的價值,以前資本就是資本,資本流動性極大的增加的時候,資本本事的價值其實在降低。為什么很多人要做孵化器,做各種創新中心,我覺得都是對的。你要建立創新生態,你給人提供價值只是資本沒有意義。我們干什么事情,我投資的事情花20%,80%的時間幫他對接,做產業協調、跟地方政府協調,中國企業落地對接,和羅輯思維一起做欄目。就是宣傳理念,告訴更多中國人,這是全球創新的機會。我們有很獨特的優勢,中國制造是全球最好的。他的硬科技來了之后,必然和中國的制造合體,才能煥發青春,我們趕緊與人家合作,要宣傳教育,甚至要跟中國企業一起規范我們的行為。
我們宣傳理念就是積木式創新,即插即用,可以做到的話,你就發現你可以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你即使有對方需要的東西,不能做到即插即用,往往很麻煩。中美之間硬件非常互補,軟件我們有巨大的問題。經常問的問題是老美這些小企業跟IBM不一樣,IBM有很多知識產權保護的知識,他可以去見總理。但是不到一百人小企業,馬上是下一個500強,沒有人理你,他特別關注知識產權。美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對談,問知識產權怎么保護,中國說我市場很大,我很有錢,我知識產權你怎么保護,我還能制造。
我們還是堅定相信,理念容易轉變,它是硬的東西,我們持續不斷的宣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先讓一部分人先國際化,理解先進科技,帶動其他人。我們是完全互補,我們非常堅定相信全球科技從小公司主導積木式創新,是改變全球資本主義結構,21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中國正好生逢其時,介入里面成為全球創新推手,這個歷史使命我們一定不不能耽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