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徹頭徹尾的學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博士,政治學博士后。
攻讀博士期間,他發表了中國第一篇企業孵化器領域的博士論文。歷經多年研究,他搭建了全球智能孵化網絡——韻網。他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韻網創始人顏振軍。
接受創頭條記者采訪時,顏振軍透露了哪些關于孵化載體的思考?作為行業資深研究者,他又如何理解孵化載體的特色化、專業化?在他看來,創業服務應該如何平衡自營和外包?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你怎么看雙創載體2018年的發展?
很大的變化。我在早一點的時候還寫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叫《中國海外孵化器中槍》。大概意思就是美國人開始注意到中國在美國建孵化器,他們特別舉例說中關村管委會在硅谷建孵化器,有報紙上的文章、照片,還挺有意思的。
一方面,我感到挺高興。孵化器一直是小眾,即使是美國人,恐怕也有80%以上的人不知道孵化器是什么東西。所以中國的孵化器在美國居然有這樣的影響,當然是好事,我還挺開心的。
但另外一方面,說明這種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包括這種小企業創業這一端的,甚至孵化的這種合作都遇到一些新的情況。因為整個國家遇到了這樣一些情況,所以孵化器整個行業自然也遇到一些新情況,引起一些人的思考。
從政府的層面來說,政府在2018年對創業孵化這個行業是很給力的。一個就是稅收政策,省一級和國家級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給予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增值稅三年的免除,這可了不得。
國家層面上對孵化器的政策,前30多年里,就是國家級的孵化器,滿足很多條件,才能有稅收的這種優惠政策,而且是先收再返。所以這個政策一個是擴大了面,不光是孵化器,眾創空間也可以享受,不光國家級的,省級的也可以享受,而且是免收,程序上就又減輕了很多。所以這個政策是很給力的,這是史上最強的國家的政策,這了不得。?
還有一個就是管理和服務,也有新的變化,體現在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辦法。這個文件里邊對于孵化器、眾創空間的定義、規范、功能、模式,提了一些新的要求,包括管理和服務,都有新的安排,更強調了孵化器的質量、孵化器的內涵和對孵化企業績效的考核,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方向。
2018年從雙創來說,是打造升級版的一年。國家提出來,政府工作報告里邊提出來,發改委科技部這些部門在做好推進,雙創升級里邊其中一塊就是創業孵化載體怎么升級。所以中央、地方政府,包括行業都在研究考慮,或者實施這種升級。
還有就是一些新的模式浮出水面,我自己比較看重的一個就是產業孵化。像小米生態鏈、谷倉創業學院這樣一些以產業鏈的接入和產業資源的融合為主要模式的創業孵化機構,他們的理念,他們的做法,更多地被大家所知道。
有一些我之前也提到過的,像洪泰智造這種專注于智能制造這個行業,提供很強大的技術服務和資金服務的,還有像埃米空間這樣做新材料的產業技術資源的整合、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這樣一些東西開始慢慢地被大家所熟悉,也被大家所接受。
還有就是智能孵化,還回到那句話,孵化,我的理解就是匹配,匹配創業者的需求和社會上所有的創業服務資源,所以孵化器就是這兩個資源的匹配者。
傳統孵化器是在一個比較固定的物理空間里面,點對點、面對面、本地化地去實現匹配。因為有了新技術,有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技術,我們還可以有另外一手,就是利用這些技術,實現跨區域、跨行業、智能化的匹配,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智能孵化。
智能孵化這種模式的一個體現就是韻網的誕生,我們的全球智能孵化網絡,2018年年初開始做,做了一年,開始有了比較好的基礎,得到了這些行業的認可。
現在韻網上有3000多個會員,包括孵化器、孵化器所精選出來的優質的創業企業、大的投資公司,還有其他的機構。這里邊不光是國內的機構,還有200多家國外的孵化器,還有一些大公司。這些智能匹配的架構已經搭好,很多會員已經開始享受線上的服務,包括線上的評價、線上一些工具的應用。
過去一年在強調特色化、專業化,如何理解?
我有一句話叫做“大眾創業,小眾孵化。”我覺得這個是確定的。大眾創業不用說了,誰都可以來創業,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來,這沒問題的。但是孵化器就不能只提供那些普適性的、大眾性的服務了。你一定至少有一項是自己獨特的服務,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比如說你一個孵化器號稱能提供20項服務,這個服務都是一般化的,誰都能做的,你就沒有意思。相反,你某一項服務是你獨特的,別人不能替代你,而且企業很依賴你的,才是你的特色。這個特色沒有高低之分。
比如說有一些好的官辦的孵化器,我就是對本地的政府渠道和政策的理解、把握和接入非常強,這也是一個特色。因為政府需要,市場也需要,不是誰都能把握這個東西的,政府的政策千變萬化,又政出多門,而且政策語言老百姓看不懂,那誰去翻譯,誰去選擇合適的這些主體來享受這些政策呢?所以這也是很好的特色。
比如說記賬,做財稅管理和服務,這也是很好的服務,這服務是剛需。當然要能在技術服務、投資、國際化、營銷、設計這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才是孵化器應當去追求的。
所以孵化器的孵化一定是小眾的,只有他能提供,一定的領域內,一定的空間內,沒有別人能跟你競爭的那種小眾的服務才是孵化器所需要的。換句話說,它就是特色和專業。
當然通常說專業化,又是跟產業孵化相關的事,就是說孵化器它的業務集中在某一個產業領域或者技術門類。比如說軟件、基因或者是化學藥,在一個領域內去做專業化的服務。關于專業化和產業孵化,我的看法就是未來有兩大類孵化器還會存在,就是綜合類的孵化器和專業類的孵化器。
綜合類的孵化器,就是不管什么樣的企業,不管哪個領域的企業都會進到我的孵化器里面來,但是孵化器也要提供一些專業的服務。比如說要有一招鮮,只有我們能提供別人不能替代,此外孵化器還能去整合資源提供給創業者,這是一類。
另外一類更有市場前途,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系比較完善的發達地區、發達城市,孵化器一定要走專業的路子,一定要在某一個細分領域里邊有專長,這才能形成一個又細又長的生態鏈,這些企業的集聚和共享、專業化的服務、生態系統才能搭建得更好。
是不是意味著綜合性的孵化器寡頭化會很明顯?
那倒不見得。你覺得寡頭化是什么意思?
因為他做的很普適,所以有可能做成很大規模的連鎖。
為什么呢?普適才好連鎖嗎?
相對來講比較標準化一點。
不,綜合性的和專業性的,都可以做的很標準化。但是要注意一點,你的標準化不是普適化,不是一般性的服務,而是孵化器一定要有自己一項特別的服務。
當然特別的服務你也可以做到流程化、標準化。形成連鎖不一定只是綜合的才能形成連鎖,恰恰相反,我覺得專業的才更容易形成連鎖,因為專業的資源整合更容易一些。
比如說我只做基因科技的孵化,我就可以把全世界基因科技的科學家一網打盡,讓基因科技的大公司用戶都在我的平臺上面,這個行業的所有實驗室我都熟悉,我的特色非常鮮明,而且資源整合得非常深,所以企業就愿意來找我。
相反綜合的就很難。綜合孵化器哪個行業都會涉及,軟件要涉及到,生物也要涉及到,所有行業都要涉及到,怎么去整合這些資源呢?我需要的科學家基本上是全世界的科學家,我需要的實驗室基本是全世界的實驗室,怎么去滿足是很難的。綜合孵化器也要形成自己的服務特色,這是很難的。
這種行業轉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一個是理念,什么樣的才是好孵化器。另外就是人,誰來運營孵化器很重要。還有就是誰來評價孵化器,誰來規范孵化器。政府、行業組織,包括孵化器的投資人,這些人要對好的孵化器是什么樣的有很好的認識。
人的變化是比較難的,要有一些評價,要有一些好的模式浮出水面,讓大家看到什么樣是真的好,然后要有很多的交流,特別是行業內部的交流,然后形成一些共識,行業內部不僅是孵化器的運營人員,還包括跟它相關的另外一些人。
創業服務外包是否是行業趨勢?具體服務如何做出自營或外包的取舍?
這個是很有價值的問題。孵化器的服務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自營的,一類是外包的。其中自營的就是我說的一招鮮,一定至少要有一項自己獨特的服務,或者換句話說一種賦能的手段,這是一定要有的。也是我前面小眾孵化的意思,也是特色化的意思。要有一個最好不是太一般化的、太大眾化的、誰都能做的事。
比如說你可以有很好的技術服務,有很好的財稅服務,有很強的輔導能力,不是一般的咨詢和輔導能力,有很好的市場營銷渠道,甚至自己就是個營銷平臺,比如投資能力,我有錢,我有基金,或者有一幫基金圍著我,你只要到我孵化器來,80%只要我看上的都能給你投資,或者我有很好的國際渠道,你只要想做國際市場的,你來找我。
所以自營的這一項,第一,一定要有,第二,這一項最好是有很高的門檻,這些門檻才能給你打上一個標簽。特色是什么?就是你的那一個特色服務是什么。
另外一些服務怎么來呢?肯定是孵化器外包出去。但是外包出去,首先你得找到它的承包商、供應商,這就叫資源整合的能力。所以孵化器的經理要知道,我不能提供的那些,從最低的物業管理到最高的投資、融資,誰能做,誰愿意跟我一起提供給這些在孵的企業和在孵的團隊。
所以孵化器經理是個社會活動家,知道那些資源在哪,挖出來,然后用利益把它和小企業捆綁在一起,和孵化器捆綁在一起,來提供這樣的服務,這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很多時候這種資源要跨地域地去整合,你在一個三線城市,可能缺的資源就會很多。哪兒找去?再能的一個人在本地翻遍了天你也找不到那些資源。那怎么辦?需要智能孵化,需要韻網這樣一個平臺,他能跨地域地、跨國界地,甚至跨行業地找到那樣一些資源。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公布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更多專訪內容,請關注專題:雙創載體百人談
備受行業關注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第二屆“尋找100家特色空間”已經開通線上報名通道,歡迎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報名參與!
點擊下圖,直達報名通道!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