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簡稱留創園)成立,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
時隔22年,留創園變得更為多元。接受采訪時,留創園主任趙新良告訴創頭條記者,以前留學生占比高一些,但最多的時候也不如現在多,現在因為更多的優秀創業項目入駐到創業園,所以比例相對降低了。
在留創園的辦公室里,趙新良向記者講訴了過去的思考。在他看來,行業升級面臨什么難題?國有孵化器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未來又該去往何方?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過去一年在強調特色化、專業化,如何理解?具體是如何實踐的?
這個專業化是這樣,要根據它產業技術的情況、它自身的環境條件去做。我們在這方面肯定會提高專業集聚度,像在空間方面要有所調整,在資源聚集的情況下再有意識地去引導。
我們目前有公共技術平臺,有實驗室。一個是在生物醫藥方面,我們建造實驗室,還有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方面我們建造實驗室,通過技術平臺來聚集企業。
特色化方面?
我們的特色,還是高端化。我們在孵化器里面要做高端,聚集高層次的、原始創新的、技術含量更高的創業項目。同時除了創業者、創業項目高端之外,我們提供服務,也要比別人做得更專業,更有深度,做得更完善更好,服務也是最優的。
當然到最后的產出結果就是優秀的創業企業、優秀的創業人才。這個方面我們的產出應該說比別人要層次高點,我們要做高端的孵化器,也是高端留學生創業。
咱們主要的特色是留學生創業園?
留學生創業園,我們在全國應該算最集中的一個地方了,數量和層次都是最集中的。當然其他不是留學生的我們也不排斥。
以前我們留學生比例占得高一些,但最多的時候還不如現在多,現在因為我們吸引更多的優秀創業項目來,所以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留學生企業的數量比以前更多了,但是相對比例降低了。
行業的轉型升級,整體遇到的最迫切問題是什么?
其實我覺得做孵化器最關鍵的還是要服務是核心,通過有用有效的服務,培養好的創業項目,好的創業企業,好的創業人才,所以一切應該以產出為導向。
孵化器只注重自身發展,怎么賺更多錢應該不是目的,賺錢應該放在第二位,培養創業者,應該是第一標準。但是現在我覺得把這個當第一標準的可能很少。
為什么呢?因為民營孵化器、私營孵化器、眾創空間這些,他們生存壓力很大,它首先解決生存的問題,國有的孵化器現在應該是沒動力。
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有優勢。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優勢體現在,第一個我們沒有生存壓力,我們相對來說有資產,收入有保證,所以我們可以把服務放在第一位。
我們的理念是想盡量服務好創業者,給創業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讓更多的人幫到創業者,這是我們的理念。所以在我們基礎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全力去服務創業者和受孵化企業。我們在服務創業者這方面,從結果來說都還不錯。
國有背景與民營背景的孵化器主要差異在哪?
國有背景和民營背景之間的區別,國有背景相對來說比較有經濟實力,在基礎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在服務創業者這個方面要努力完善。
民營的孵化器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多把前提調整一下,要在給創業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這方面做得好的前提下,再去謀求利益。不管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都應該把為創業者服務放在第一位。
賦能的產業、功能是不是也有差異?
服務產業方面,不能說全部,只能是大多數民營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他們本身資產少,投入少,所以他們服務的行業可能更多是新興產業,比如做軟件信息服務、互聯網這些。
你要說占地大的、重資產的,做節能環保、新材料這種行業,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相反有些地方政府辦的、國有的這種孵化器,因為物理空間比較多,能夠提供這些條件。服務產業方面的差異可能是這個。
不過你要說民營孵化器和國有孵化器在提供服務方面有什么不一樣的話,可能還是有不一樣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就是民營孵化器里頭有一些有志向的人,有些高層次的人來做這個孵化器,我所謂的高層次也不屬于絕對的年紀大的,就是有些有專業經驗的人,自己原來是創業者,他有比較深的行業背景,自身有一定的能力。
這些人來做這個孵化器,他會給創業者提供可能更加專業的服務。另外這些人往往把它作為事業來看,可能比較投入,這可能是他們的優勢。
國有孵化器相對來說,招的不是資深創業者,都是一些學生出來的工作人員,這方面專業背景可能欠缺一些。另外相對來說激勵機制也比較欠缺。
但民營孵化器好的應該也只是少部分。有些民營孵化器也跟風,覺得這個行業國家提倡,政府有補貼,可能覺得是個商業機會。真的有理想的有能力的還是少數。
創業服務外包是否是行業趨勢?
完全外包我覺得不可取。應該是跟服務機構可以合作,對合作的服務機構,你要對它有制約,完全外包就等于是沒制約了,那不行。
另外自己能做的還是自己盡量做。為什么說要自己做?像我們自己的情況來看,我們自己做的可能更貼近創業者一些,就是為創業者想得更多。
服務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它盈利的色彩更強,所以這個導向是不一樣的。像一些共享辦公、眾創空間,他們引進一些服務機構,好多是跟服務機構分成的。
我們現在也有一些服務機構,我們是盡量降低創業者成本,盡量低收費,給服務機構提供機會,讓他去賺錢去,給他帶來的是客源。像我們引進的一些服務機構,我們不跟創業者和服務機構分錢,我們給他提供一些工作條件,提供客戶,讓他們給創業者和企業提供相對來說價格低一點的服務,給這些創業企業帶來實惠。
具體服務如何做出自營或外包的取舍?
合作共贏,能夠跟服務機構合作的,可以跟他合作,對幾方都有好處,對企業有好處,對服務機構有好處,對自身也能夠彌補自己的短處。
自己能做的,當然自己盡量去做好,自己不能做到,或者別人有長處的,可以合作。像我們好多培訓都是不花錢的,為什么不花錢?因為對機構來說,給他帶來了機會,所以機構愿意來做這個事。
10年后,孵化器等載體應該是什么樣的?
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覺得孵化器本身的商業化色彩可能會越來越濃。就是說他從服務里頭得到的收益,應該會越來越好。他如果沒有收益的話,他自身沒有發展。如果他要發展企業的話,應該盡量從這種提供發展服務的過程中取得更多收益。
另外集中度肯定會提高,做的好的,會做的很大,它數量不會那么多。但是創業服務這種孵化器,一定會有需求,應該是非常重要,是一個必需品。
為什么?因為從一個企業生存的角度來看,在孵化器的企業和不在孵化器的企業差別其實是很大的。不在孵化器的企業,處于一個沒人管的狀態,它沒有歸屬感,沒有組織,沒有人主動給他服務,周邊也沒有網絡。
好多企業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它跟其他的沒什么聯系,是自己摸索干的狀態。孵化器這里頭好多的信息、資源、服務,其實兩者內外差距是很大的。你如果在一個服務特別好的孵化器,或者創業環境特別好的孵化器能更好一些。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公布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更多專訪內容,請關注專題:雙創載體百人談
備受行業關注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第二屆“尋找100家特色空間”已經開通線上報名通道,歡迎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報名參與!
點擊下圖,直達報名通道!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