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WeWork再添軟銀20億美金融資,并改名WeCompony。
它的競爭對手之一——優客工場,一直是國內共享辦公領域的明星公司,操盤者毛大慶延續著他在萬科合縱連橫的風格,3年多,引領優客工場躋身獨角獸行列。
2018年,優客工場全球運營社區達到211個;這一年,優客工場平臺會員企業達到15000家;也是這一年,優客工場首次將上市提上日程。
在接受創頭條采訪前一天,優客工場的年度總結剛剛發出,毛大慶告訴創頭條記者,透過反思,新一年公司的發展路徑已經明確,他說,做好這件事,至少十年。過去一年,毛大慶認為優客工場迭代的是什么?新一年,發展策略又有何調整?
(以下為毛大慶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年底都在總結,你怎么看優客這一年的發展?值得反思的部分是什么?
這一年的發展反思的東西,我覺得確實是有幾個,一個我覺得我們規模跑得比較快,但我覺得基礎建設扎實有余,戰略指引下有一些升級調整。
所謂基礎建設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后臺管理系統的升級和開發,這里邊主要是來源于管理應用系統全方位的開發,包括客戶服務系統、線上SaaS(軟件即服務)應用平臺,還有類似于像與財務優化的軟件開發等等。
我們最近這半年也研究了國內國際上其他一些同行,我們也發現,實際上中國和美國對比,這個行業發展速度和用戶的成長,中國是很有潛力的。尤其今年下半年,可以看見這個行業的成長,用戶成長更快。
一方面我想可能來源于大家對這個事越來越懂了,越來越接受。第二就是隨著企業越來越在效率成本這兩方面的考慮,大家認為彈性靈活的辦公室,應該更加對企業有幫助。
我們還在平臺上引入各種服務,以及企業間相互的服務。所以在概念上大家都越來越認同,尤其經濟下行,大家越來越需要在辦公行政成本上考慮,所以應該說用戶上有很大的進展。對于這點來說,中國的速度是快。
但是在運營商角度,我們相對來講跟國際同行比有所不同,雖然我們APP的開發應該說不弱于任何一個同行,但是因為這個行業不可能都是企業服務,to B很多東西不可能都是在APP上能夠完成的。
所以未來這一年,肯定在這方面會做大量的發力,我們也研究了國際同行的經驗,以及他們采用的方式,應該說在2018年的四季度,我們集中做了檢討和研討。也只有后面做得更好,后臺我們現在叫中臺,就是企業的中臺管理系統做得更好,才有可能讓公司跑得更快更遠,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另外一個可能在一些細節上,比方說產品的升級、美學升級、空間升級、用戶感受升級這些方面升級上,我想2019年會有比較大的改善。客觀上講從2019年一季度再看見我們新出現的產品,可能就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中臺部分的那個系統,企業會用到嗎?還是運營商在用的一個系統?
有兩端,有兩個應用,一部分是我們運營商在用這個系統,我們運營商用這個系統,實際上也是為了運營更好的服務,另外一部分是開放給入駐企業來用。
剛才我談到的像SaaS等等這些東西,這塊其實也是我們給入駐企業服務的一個部分。包括采購、OA、打卡等等這些很基礎的東西,甚至一些財務的共管,就財務上的共同處理等等這些問題。所以它既是有企業應用的,又是有管理人應用的。
你希望向國外產品靠近,還是要做出不一樣的?
我覺得也用不著談靠近,用不著談不一樣。其實中國這一塊我們看得很清楚,就是S2B2C的一個業務。S2B2C首先側重點可能是to B,但是實際上我們已經開始了to C的事情,to B to C本身也不矛盾,即使你to B,對于企業來說,最后決策者還是一個C。
我們另外一點,就是最終通過to B應用到或者匯集到更多里面辦公的C,同時當C聚集得多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本身是一個非常具有團購能力和砍價能力的經濟體。?
我們現在已經把我們自己當成了一個經濟體,因為我們現在有1萬多家企業,將近10萬員工,就是平臺上工作的10萬員工,還包括這些企業背后的不在這工作的員工,將近得有100萬人。
所以這樣一個平臺,實際上我們如果在為企業服務的服務商征集,包括服務商的談判上,我們有很強的溝通能力,這個很容易懂,比方我們去共同為企業征求一個什么利益,實際上這個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另外一點就是從外部的合作商來說,他們也對聯合辦公很有興趣,因為本身聯合辦公天然聚集了一大堆人。今天接近聯合辦公的運營商,其實你接近的是里面所有的企業和里邊的甚至于每個個人,這是很大的不一樣。這就是運營空間和原來租賃空間很大的區別。
所以我最近提出個概念,就是說我們要做經營,經營我們里邊的用戶,這個思路跟原來只是做房地產租賃有很大的區別,房產租賃它是不經營用戶的,這是一個很大的不一樣。?
過去從融資、規模,優客都是行業跑得最快的,有沒有糾結過要不要把速度降下來的時候?
我一直在內心在斗爭,要快的原因,我想任何一個新行業如果不夠快,我們可能很難在賽道上取得比較強的話語權,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情,還是我們希望在一定的規模下,才能夠探討這樣一個行業的資源運用的問題。
你太小了資源運用不開,手段展不開,各種實驗做不起來,樣本太少,我覺得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到一定規模。但今天在這個節點上,我覺得我們三年半到這個規模,我就愿意放慢一點,把前面的服務好,再雕琢一下,有些該迭代的升級一下。
所以明年我們希望出的東西就兩方面,一方面就是更加有邏輯,有技術邏輯來支撐業務的發展。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從后面的產品看,把前面所有的問題都糾正了以后,是一個越來越具有行業參照,標志性的產品出現。所以我們后面會放慢。但是放慢并不代表我們不動,我們就是把時間花在精品上,同時要等一等技術。
對待擴張路徑你怎么看?
擴張路徑現在往下是兩條,一條是管理輸出,會變成我們今年的一個重點。我們現在已經到200多個店了,我們應該還有幾十個店是直營店的拓展,這幾十個店里邊,除了一小部分我們自己拓展的店以外,我們還在研究一些其他的并購。并購、自營,加上比較大規模的管理輸出,我想是比較重要。
之前管理輸出占比多少?
之前管理輸出只占了10%左右的規模,但是現在我們會逐漸擴大。
這種轉變是對于并購的內部整合、管理的挑戰有一定的擔心,還是出于別的考慮?
沒有,我覺得到時間了。因為你到了一定直營店以后,我們要后臺的軟件系統、管理系統、SOP(標準操作程序)這些東西都做完以后,自然就應該做管理輸出。
你沒有前面直營店的大量的探索和樣板,你怎么敢去做管理輸出?輸出什么?你是管理型、還是技術型、系統型?肯定是經過千錘百煉,逐漸探索出一個過程。
萬科的經歷對你管理優客工場的影響是什么?
萬科是一個系統非常強大的公司,標準化、流程化,特別是包括工業化的這些做法,都帶來了很強的管理動作標準,所以在質量上和客戶服務上,都有很大的一個優勢。這些東西都是在做大規模企業,或者說是連鎖企業發展非常值得學習的。
給我帶來的啟示,一方面是公司的規制,公司的風險控制和管控。第二點是公司的企業文化,可能是企業的一種社會邏輯,特別重要。第三個是我本身的。
萬科是一個全國性蔓延式增長。我當年在萬科也管過十多個城市,所以對于大規模的管控,連鎖式的經營,是在萬科的這個過程鍛煉出來的,怎么能夠在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下面,讓企業能夠有了這些武器和這些能力,快速成長。
這個是萬科給我最大的教益,也是我們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最開始想到的問題。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用人觀、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觀念,其實萬科對我們影響很大。
比方說誠信,不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不做任何一點違法的事情,不去為一點小利去動那些不必要動的腦子,對人、對合作伙伴、對用戶的態度,我想這些都是萬科的影子。
當然,還有希望慢慢變成一家更有社會情懷、社會責任的企業。我想這就是走正道,做好事才能走得遠,這些都是萬科在我和團隊身上留下比較強的影子。我也看見很多創業公司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覺得跟團隊、創始人沒有經過很正規的職業化訓練,還是有很大的關系。
這也可能是今天這個階段,一些創業企業的通病,怪不得他們,確實沒經歷過這種訓練,所以做事情沒底線。這些東西我想可能特別要值得注意。我們團隊十幾個高管,100%的上市公司出來,所以大家對底線問題,確實不太同于其他的創業公司。
優客工場這種并購的戰略,或者風格,是不是也跟你在萬科有過比較多這種經驗有關系?
當然,我當年在萬科做并購、做企業合作,可能做得最猛。我在北京萬科大概做了三、四十個合作,二、三十個大型合作伙伴,可以說是合縱連橫,每天都在發生。
所有的項目,所有的事情,態度都是大統戰、大聯合、大合作、大協同,都是當年我堅定不移的,所以才有可能把公司一年從43億帶上100億,四年帶上200億。沒有靠一個人能夠成功的,這個社會合作、協同、分享,才能夠有更大的發展。今天我們做共享經濟理念是一樣的。
這種經歷影響里面,有沒有一些現在反而變成制約的?
如果有不好的,可能是我們這些人比較嚴謹,遇事過于謹慎吧。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更多專訪內容,請關注專題:雙創載體百人談
備受行業關注的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第二屆“尋找100家特色空間”已經開通線上報名通道,歡迎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報名參與!
點擊下圖,直達報名通道!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