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創(chuàng)頭條(ctoutiao.com)刊發(fā)了《騰訊:流量的冬天》,本是善意的提醒,在極盛時應該未雨綢繆。如同古羅馬凱旋的將軍,游行時身旁會有一個人用“人終有一死”敦促他不要驕傲,失敗正等著他。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想問題在哪里,怎么能更好的解決,那么對企業(yè)而言,無疑是最好的事。但有些人總覺得:你不如馬化騰成功,憑什么說馬化騰?不自量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站在鄙視鏈里看人。覺得人生而不平等:鄙視鏈上面的可以批評鄙視鏈下面的,鄙視鏈下面的沒資格批評鄙視鏈上面的。一旦腦子里有這樣的坑,那么整個世界都變成猴子爬樹:往上看都是屁股,往下看都是笑臉。也因此,他們自己也是只聽鄙視他的人講話;然后也對不如他的人進行訓話。
沒有了獨立思想和自由意志,剩下一堆思維定勢,那么整個世界都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討論了。
有趣的是,11月6日分析稿件發(fā)布后,第二天專業(yè)渠道的數據就證明了流量問題的嚴重性。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凱度11月7日發(fā)布《2018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微信是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中,積極影響得分下降的唯一平臺。

QuestMobile發(fā)布的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Q3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的總用戶規(guī)模增長下降,在細分行業(yè)中,除了短視頻,其他類型的APP,大面積下降,包括微信。

不過,因為上次是騰訊為主角,所以有一個騰訊冬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時一筆帶過,可能很多人也未必清楚趙博思為何認為騰訊入冬。
核心的原因是:頭條系的挑戰(zhàn)成功。雖然阿里系不屈不撓,但阿里在社交這塊還需要時日去深耕。但同樣把流量作為核心商業(yè)模式的今日頭條,卻構建了比騰訊更高級的流量變現模式。換言之,趙博思認為:今日頭條比騰訊更“高級”。
說實話,我不是今日頭條的目標用戶——他的分發(fā)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無法做到精準的推送不說,而且還有流量黨們根據規(guī)則各種亂入,而且和騰訊一樣,他們距離每個人更高級更愉悅的使用體驗,還有太遠的距離。
當下,這樣的方式更傾向于淺度的瞬間快感,勝于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帶來的成就感,而且從流量的思維來看,任何對每個人長期都有好處的內容,在短期都可能是流量的損害。而且損害當下的流量,并不能給未來帶來更多的流量。如此,但凡把流量作為商業(yè)模式的人,都不可能是道德的楷模。——BTW,目前自媒體也是流量驅動,所以文章價值觀都不管,只要“10萬+”。
既然同樣都是經營流量,而且在內容提供上還處于劣勢、而且屢次被整頓,頭條系產品為何卻會比騰訊系產品更高級,甚至從根本上威脅到了騰訊的商業(yè)模式呢?
各位看官先不要著急,等看完我的分析后再批評也不遲。我們要從二者的商業(yè)本質開始談起。
在《騰訊:流量的冬天》一文中,我已經證明了,騰訊就是流量變現的商業(yè)模式。這個商業(yè)模式通過導流到QQ和微信以外的騰訊產品中,通過導流到被投資企業(yè)中,而完成流量的變現。這個模式里還有虛擬電子產品銷售,以及廣點通等等,本質上也是流量變現的方式。

這個變現是單一維度的、金字塔方式的變現,或者可以稱之為“兜售模式”。有了流量就要銷售,銷售的越多越快,變現就越好——而流量的根源,就來自于QQ和微信這兩個高黏性的社交平臺。
一度大家都以為這兩個平臺的流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當然,最近二者均已達到了頂峰,未來的時間里,騰訊要做三件事:1、增加變現渠道,比如大力發(fā)展To B、To G業(yè)務;2、提高變現效率;3、尋求新的流量機會。
和騰訊相比,今日頭條的流量變現更直接更果斷。從開始成立,它就尋求流量的直接變現渠道——它的方式繼承了谷歌的方式,通過關鍵信息匹配,實現推廣信息和用戶需求的匹配,推廣費用則與內容創(chuàng)作者進行分成。

相較于騰訊自建流量池自己售賣,頭條系的優(yōu)勢如下:
1、用搜索模式將用戶需求和內容生產進行匹配,解決了用戶尋找新聞的問題;
2、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內容推廣問題;
3、內容生產可以獲得收入,解決了創(chuàng)作者的盈利問題;
4、信息的匹配會加速信息的裂變,解決了流量增長問題;
5、上述問題的解決,讓內容創(chuàng)作者匯集,解決了平臺內容問題;
6、近乎自動化的個性化分發(fā)體系,讓流量變現變得輕而易舉,使頭條系得以專注改進產品和技術本身,即可實現高增長。
總體而言,騰訊是單邊售賣流量;而今日頭條是多邊推送流量試圖建立流量銷售的閉環(huán)。
后者的分發(fā)模式讓流量更高效的抵達每個用戶手里,而每個用戶拿到個性化的內容又加速了個性化的轉發(fā)和裂變,廣告模式也以精準匹配的方式進一步迎合用戶的需求,同時分給內容創(chuàng)作者利潤。在不斷的正向反饋中,今日頭條形成了自己產品獨特的黏性。
一點資訊等媒體也同樣進行了千人千面、算法分發(fā)的模式,但是在整個多邊生態(tài)上,他們做得都不如今日頭條體系更完備。實際上,如果沒有多邊生態(tài),那么當下的算法分發(fā),還遠遠不如編輯精選或者用戶定制更靠譜。比如在Zaker等客戶端看新聞,內容質量反而更好一些。
至少在我的觀察中,騰訊現在對今日頭條的應對,仍然是內容分發(fā)層面的。這根本不觸及模式的根本——技術,以及由技術構建的模式閉環(huán)。
如同拼多多的內核是裂變,而非拼團一樣,那些主打拼團的模式基本都會立刻死掉;同理,沒有觸及今日頭條核心模式的分發(fā),只能加速“今日頭條還是不錯的”這一印象,尤其是,即便重金獎勵,但大眾內容創(chuàng)作者既無法參與,更無法收益的時候,整個生態(tài)就只能靠一些流量明星導入。時間長了,自然也難以為繼——實際上就連公眾號都是認證收費,只能靠創(chuàng)作者自己想辦法盈利,廣告收入分成?不存在的;算法分發(fā)?不存在的。想找到更多用戶,當然還是可以通過廣點通來獲得的。這就是傳統(tǒng)的那一套流量體系。
創(chuàng)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趙博思認為,今日頭條系不投靠任何巨頭的底氣就來源于此。外界的競爭或者打壓都沒能觸及到業(yè)務模式的根本。倘若3年前騰訊就把商業(yè)模式徹底調整,恐怕今日頭條就沒辦法發(fā)展壯大,或者不得不委身巨頭了。但是,此前聲勢浩大的打壓,都是虛張聲勢,未能觸及根本,自然也給了頭條充分的成長空間。
如同智能手機是功能手機的顛覆者一樣,今日頭條的模式天然地壓制騰訊的模式。騰訊投資的趣頭條通過給用戶發(fā)點小錢來推動增長,今日頭條的文章更加正規(guī)而且還可以給內容創(chuàng)作者賺錢。這種去中心化的、自動化的商業(yè)模式,天然的比騰訊中心化的、兜售模式高級。因此,騰訊對頭條系的圍剿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眼看著頭條系在自己腳邊成長為參天大樹。而隨著QQ和微信的見頂,依然是中心化模式,金字塔架構,“1+”模式的騰訊,再次調整架構,依然不改變本質。
為了分發(fā)流量,騰訊的業(yè)務線越來越多,攤子越鋪越大,各自發(fā)展速度不一,重要程度也隨著發(fā)展變得不一樣。這種模式繼續(xù)下去之后,一旦方向出現偏離,就必須重新調整組織架構。但是,部門的藩籬并沒有拆除,反而通過整合得以強化,這種調整未必能根治問題,所以,在五年以內,必然還會迎來下一波大的調整。
當然,騰訊有自己的邏輯。但自己的邏輯可能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騰訊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關鍵。目前在推的短視頻等依然是現金、明星和流量驅動,基本的模式沒有任何改變。如此一來,試圖用單邊流量驅動,戰(zhàn)勝多邊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
內容質量差可以改進,但是模式跟不上,可能就會后繼乏力。就好比最開始汽車遠遠不如馬車,但是它在技術上的先進性,足以抵擋一切不足。現在騰訊看起來更完美,而且小程序等等發(fā)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幾年以后呢?如果今日頭條有一個頂級的產品出現,或者社交領域出現新的挑戰(zhàn)者(比如阿里),騰訊就立刻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今日頭條今年的營收預計將達到700億元,而騰訊去年的營收2377億元,剔除游戲1000億元的收入,二者的差距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即便在連接一切的方式上,今日頭條的方式也更加符合多贏的戰(zhàn)略,更加具有可持續(xù)性,而一旦創(chuàng)作者能夠更好的從中獲利,那么今日頭條的生態(tài)將會更加健康——雖然當下來看,頭條系整體質量并不如騰訊系,也缺乏微信或者QQ這樣頂級的產品,但假以時日,誰說今日頭條就不能取代百度成為TAT三巨頭呢?
更重要的是,雖然今日頭條步步緊逼,但騰訊拿什么來反擊呢?
今日頭條還很粗糙,但它生下來,就比騰訊的模式要高級。這才是問題。
創(chuàng)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趙博思,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