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消息稱O2O洗車平臺e洗車已關閉上門洗車和上門保養業務,上百名員工被裁或主動離職,而之前從滴滴過來擔任CEO的張晶也早已在今年5月份離職。
在e洗車App的登錄頁面,寫有“全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洗車服務平臺”的字樣,只是這個名頭或許早已不再屬于e洗車。i黑馬點開e洗車App時,發現上門洗車和上門保養業務已無法使用,顯示“系統維護升級中……”,只剩下到店洗車能夠繼續使用。“上門業務執行了兩個月吧,上個月初就收了。”e洗車離職員工林果透露,她曾在e洗車初創時加入,最終在上月離開,“外地分公司全撤了。”

公司只剩20多人
i黑馬近日采訪了多名e洗車離職員工,他們都向i黑馬表示,在今年9月中旬,e洗車發生了很大變化,員工人數最多時達到160人左右,如今只剩下20余人,包括技術、客服、財務,用以維護到店業務。不過,e洗車前員工許冬對i黑馬表示,e洗車在到店這一塊兒做得不盡如人意,“外地的門店都不太支持e洗車”。造成這個尷尬局面的原因,其一是監管不到位,再者是結賬不及時,存在拖欠。
對于裁員情況,許冬說“一部分自己走的,一部分算裁員。”而林果回答得更加意味深長,“以離職的方式裁員。”至于員工離職是否獲得補償,林果透露,個別的有,大部分沒有,總部很多人都沒有要。都是一路走過來的,都不希望今天這個局面。不過對于e洗車為何從當時的風光到現在裁員收縮,瀕臨倒閉,林果以“不方便說”為由終止了對話。

而根據許冬的分析,造成e洗車現在情形的原因,一是組織架構和職能分工混亂。
二是公司業務不明確,而據當時負責e洗車汽車保養業務的員工介紹,保養業務研發了兩個多月,最后只運營了一個月就停滯了。“第一批上線了二十多家修理廠,第二批上線了十家,量也沒起來,做了一個月就不了了之。”該員工表示。而張晶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e洗車不賣卡,傾向于單次消費,不過根據i黑馬的了解,e洗車后來也在售賣洗車卡,包括1次、5次、20次卡三種選擇,一次卡售價25元。
三是人際關系的復雜,e洗車的高層和重要崗位多數是平安那邊出來的人,“老國企的那種態度可能對外人比較排擠”。據他透露,e洗車在今年5月份曾發生過一次裁員,多人離開,當時未透露具體原因。不過該人士分析,一個原因是資金太緊張,之前業務發展太快,補貼過于嚴重;另一原因是為了融資,投資方對于縮編人員有一定要求。“當時e洗車的人員大部分為研發和BD,人員工資結構非常龐大,高收入也非常多。”
據悉,CEO張晶也是在這個時間段離職,張晶曾是滴滴的COO和凡客高管,2014年7月離職,年底加入e洗車,他離職后,CEO職務由董事長段東仁接手,不過均未對外公布。
洗車入口只是一個美麗神話
3月10日,e洗車宣布完成A輪2000萬美金融資,主投方為平安創投。e洗車上線于2014年11月,其母公司微積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1月曾獲得博洛尼家居創始人蔡明等1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主要為用戶提供互聯網預約到店洗車、上門洗車服務。借助該平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預約到店、上門洗車,未來還可以提供預約到店、上門汽車美容、保養、維修、二手車評估等系列汽車后服務。

張晶曾把洗車看成是汽車后服務的入口:高頻、低價和基本的標準化服務。他在產品上線3個月后公布了一組數據:用戶上百萬,合作商家3000家,日均訂單突破1.5萬,峰值達到3萬,移動端下單占比達到7成。高速增長時有40%的訂單原自于二次以上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