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創新創業是企業生存發展之道。
?
一般來說,大企業擁有人才優勢及豐富的資源,在面臨新的機遇時應該擁有更多的創業機會,更容易成功。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大企業在面臨新機遇時,不但在創業上表現不佳,很多還被初創公司顛覆。
?
大企業為什么創不了業?因為大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經常犯以下五個錯誤:
1、看不起
大企業對新出現的商業模式以及新創的小企業是看不起的。他們覺得這些新的商業模式不入流,小公司的探索簡直就是“小玩鬧”。他們從來都不覺得這些商業模式或小公司會形成任何有威脅的競爭。
?
2007年,蘋果推出自己的第一代智能手機時,諾基亞和黑莓的高管參加了發布會。事后卻不屑地對媒體披露:蘋果手機在市場上不會活過六個月。諾基亞認為蘋果手機質量太差,相較于諾基亞可以敲碎玻璃,蘋果手機脆弱地不堪一擊;黑莓手機則認為蘋果手機的商務功能太差,根本無法走進商務市場。恰恰就是在這些“看不起”地冷嘲熱諷中,蘋果手機再造了手機行業,諾基亞和黑莓先后被顛覆。
?
類似的事件在中國同樣也有發生。2011年,小米手機正式進入市場,當時國內手機市場的四大家族——中華酷聯對此也是不屑一顧的:手機行業水這么深,哪是幾個互聯網人能夠擺平的?
表面上看,“看不起”這種態度是源于傲慢,實際上背后隱藏地卻是“看不懂”。
?
諾基亞和黑莓沒有意識到智能手機時代是IT生態圈系統打敗通信生態圈的時代。擁有IT生態圈之利的蘋果手機,憑借在IT生態圈的積累,輕松戰勝了通信生態圈地諾基亞和黑莓。

?
而中華酷聯也沒有意識到,在互聯網時代營銷模式已經發生巨變。小米創造性利用互聯網社群營銷模式,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快速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2、舍不得
大企業往往在傳統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巨大的既得利益。當一個創業項目對這些巨大的利益形成侵蝕或顛覆時,他們往往舍不得放棄固有的利益,從而在采用新模式、新技術上遲疑不決,錯失良機。
?
比如柯達。
?
柯達公司盡管掌握了數碼時代所有的重要專利,但它仍然死在了數碼時代。原因是柯達是一家“百年老店”。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柯達圍繞著化學膠卷市場,全面布局了自己的價值鏈,所有重要的環節都在它的控制之中,擁有巨大的利益。但是,進入數字化時代之后,圍繞著化學膠卷市場建立的優勢就不復存在,利益就會被徹底打破。所以柯達公司盡管看到了數碼時代的趨勢,也擁有數碼時代的專利,但它仍然舍不得放棄化學膠卷市場的利益,在推動膠卷轉向數碼時代遲疑不決,日本一些數碼廠商如富士等快速崛起,占領市場,柯達的優勢不再,最終被迫破產。

?
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面臨這樣地顛覆風險。實際上我們發現,現今連很多互聯網企業也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比如淘寶網。
?
雖然淘寶網的營業額還在增長,但其實已經是落后的模式。今天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選擇,而是更好的選擇。淘寶網已經無法提供這個選擇。事實上,馬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風險,并在最新的發言中,提出電子商務一定會被淘汰。但由于淘寶網目前仍是非常盈利的業務,馬云是不可能在此時下定決心轉型的。意識到要轉型和真正地實現自我顛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
作為國內搜索引擎的領導者,百度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百度的業務是建立在競價排名的基礎上,嚴格來講,這是一個 “劣幣驅逐良幣”的業務模式:越差的產品越愿意利用百度排名并且愿意在不法所得上分成,相反,越是優秀的產品往往越不愿意花太多的錢在百度上推廣。從魏則西事件來看,百度競價排名已經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但百度依舊沒有顛覆這種模式的決心。
?
因此,很多大企業不是死在沒有洞見趨勢,而是死在自己的“舍不得”,死在自己的欲望上。
3、放不下
不論是大企業創業還是草根創業,創業的過程都是在一個不確定性市場中推出一個不確定性的產品。這樣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在實際行動過程中不斷試錯,迭代。所以說,創業是持續地試驗和迭代的過程。
?
但是,大企業往往過度放大了自己的洞見性和優勢。他們不愿像小企業一樣,利用低成本在早期進行商業模式的試錯和探索,他們常常把一個需要探索的商業模式,看成是已經被證明的模式。在一開始就投入大資金,大規模開展業務,這是極其危險的。
?

順豐在2014年推出了O2O嘿客業務,到目前為止,嘿客的商業模式仍然是不成功的。但在2014年,順豐嘿客在沒有進行充分市場驗證的情況下推出了3000家店。這是典型的大企業容易犯的錯誤,對商業模式未做驗證就做大規模的投入,損失往往是巨大的。
?
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孩子出生的過程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大企業創業,還是草根創業,其創業的邏輯也無二無別。不放下面子和架子,活在過去成功的幻像和自我神化中,不愿意像草根創業者一樣快速迭代驗證,這是大企業創業最大的的風險。
?4、想當然
在大企業的認知里,覺得這么大的企業都能管理好,新創企業有什么難管的。事實上,大企業和創業公司是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大企業是在成熟市場上推出成熟或者漸進式改善的產品,管理模式通常是戰略-預算-執行;新創企業是在不確定的市場推出不確定性的產品,用的往往是假設-驗證-迭代的探索模式。
?
所以,擅長執行體系的傳統企業在面臨新創業務管理時,會簡單套用大公司的方式,導致新業務無法成長。
????????????????????????????????????????
在我公司最近做的幾次項目中,就有個別大企業在新創企業連市場還未驗證考察的情況下,就要求首年要有600萬的營收,這是典型的大企業思維。對新創企業來說,非常有害。所以說,以為能管理好大企業的人也能管好新創企業,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5、抹不開
在推動一些由高層發起的創業項目過程中,即便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但大家認為項目是由高層發起的,對項目的調整就意味著對領導決策的否定。所以大家抹不開面子,沒有人去揭開這個蓋子,導致錯誤的模式繼續被推動,讓企業沒有辦法針對業務進行反思、快速迭代和調整,錯失創業的良機。
幾乎每一個大企業都會有一批高層授意的“寵物項目”,它們就如皇帝的新裝,明明大家都知道這些項目在裸奔,毫無勝算的機會,但是就是沒有人講出實情。相反,大家以各種拼湊的數據,論證著領導的偉大光榮正確。直到下一任領導上任,才開始撥亂反正,然后,一批新的“寵物項目”,又開始滋長。
以上是傳統大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常犯的錯誤。正是由于這類錯誤存在,讓坐擁人才和資源優勢的大企業,不能在創業的賽道上贏得勝利。
?
當然,大企業也不是必然會犯這些錯誤。現在很多大企業都在探索:如何既保證大企業的競爭優勢,又能利用小企業的靈活性,快速地試錯。關于此,有些企業已經在探索采取特區策略,傳統業務保留大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新創企業則采取創業公司的管理模式。兩套機制并行,既保證了大企業優勢,又有創業公司的活力,是大企業發展模式的不二之選。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