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品途網舉辦了一個聯合辦公的沙龍,主持人給納什空間的CEO張劍挖了一個坑:“你認為當下的聯合辦公領域有沒有第一?”張劍說,整個行業還在快速成長,大家面臨的都是未知數,現在我們加起來的規模都不到這個市場的百分之一,這時候定論這些沒什么意義。主持人又問:“未來這個領域會不會贏者通吃?”張劍說,這不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行業,一定不是贏者通吃的規律。
確實如此,純粹的互聯網領域,誕生寡頭很正常,但生意主要在線下的,基本不會誕生寡頭。肯德基麥當勞再牛逼,不可能一統餐飲市場,萬科、保利再牛逼,不可能統一地產市場。但未來誰能成為眾創空間領域的老大,我們倒是可以探討一下。
國內眾創空間領域有好幾個“門派”。將創業空間作為業務補充板塊的:比如36氪的氪空間、創業邦的Demo Space,騰訊眾創空間、聯想之星孵化器,以及創新工場、天使匯等以投資為主要業務的公司;房地產商轉型做創業空間的:比如優客工場、SOHO3Q;做聯合辦公空間,并以創業服務做補充的:比如科技寺、無界空間、酷窩;而像納什空間這種則又是自成一派,聯合辦公、移動辦公、獨立辦公、創業服務,什么都做,野心更大。
將創業空間作為業務補充板塊的幾家公司目前無意在這個市場上一爭高低,除此之外其它公司基本都想成為中國的WeWork。但說實話,目前國內的這些公司,都離成為下一個WeWork有不小的距離。
WeWork主要用兩種方式盈利,一種是,辦公場地的租賃費用,另一種是為入駐企業提供財務、設計、法務、投資、軟件開發、營銷推廣、保險等方面的服務,收取服務費。可以說,要做到前者容易,而且這基本沒什么壁壘,所以創業者們一窩蜂地擁了進來,但要做到第二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中國目前眾創領域的公司,大多還停留在“二房東”的階段,靠“收租子”生存,把從業主手里收來的房子進行精裝修,再轉手給中小微企業,做的事情技術含量不高,當然,房子裝修倒是很不錯:
這是優客工廠的:


這是納什空間的:


這是夢想加的:


誰都想在高大上的環境中辦公,尤其對小公司來說,入駐聯合辦公區確實能給人大公司的職場感,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裝修歸根到底不能建立起森嚴的壁壘,最終考驗誰牛逼的,還是誰能為入駐企業提供牛逼的服務。
于是,問題來咧。業主之所以愿意把房子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租給這些眾創行業的公司,是因為長期穩定,自己不操心租不出去的問題了。像要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是這個道理,首先你得有足夠的客戶量!就好比WeWork,WeWork可以為入駐企業提供足夠優惠的商業、醫保、娛樂、購物、旅行、吃喝方面的服務,是因為對于第三方服務商來說,WeWork的客戶量足夠大,并且長期穩定。
所以對于很多眾創空間而言,前期擴大客戶量,開足夠多的項目依然是比較緊急的任務。否則所謂的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往往淪為一種口號。
目前中國的眾創行業領域,基本都是在做聯合辦公空間。但是聯合辦公區這玩意,存在著一些難以調和的矛盾:
1、聯合辦公只適合一部分初創階段的公司,很多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是要尋找獨立的辦公室的,入駐聯合辦公室對他們來說,只是權宜之計,早晚有一天要搬出去。
2、中國人往往缺乏安全感,更注重自己的隱私,開放、聯合的概念雖然很好,但很多企業還是不想跟其它公司混在一起辦公。
3、創業浪潮不可能一直熱下去,遲早有一天趨于理性和平穩,到時候聯合辦公行業可能就不那么好混了。
針對這三個痛點,聯合辦公區是存在它自身的局限性的。但目前中國大部分眾創空間還是在聯合辦公區的產品上血戰。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納什空間了。
納什空間在行業內一向被看作是異類,反聯合辦公之道而行之,推出了超級工作室,也就是不同于聯合辦公區的獨立辦公室。以服務于對辦公室要求更高、發展更加成熟的公司。入駐納什空間聯合辦公區的公司,可以直接在納什空間進行辦公場地的升級。也就是說,即便在未來創業潮退去以后,納什空間的超級工作室依然可以滿足大量中小微企業的需求,而不至于被創業浪潮綁架。

我覺得這其實是思路上的一種突破,很多人認為,聯合辦公的優質服務是基于空間共享基礎上的,但服務共享和空間共享完全是兩回事,不在一個空間辦公,不一定不能享受同一種服務。我猜測,納什空間是想在獨立辦公室這個藍海領域迅速擴張自己的客戶群,為接下來的服務共享打下堅實的基礎。與其死磕到底,不如另辟蹊徑,各個公司之后也很有可能在獨立辦公空間領域展開廝殺也說不定。
雖然我個人比較看好納什空間多個產品線的策略,尤其是他們的超級工作室,但未來如何仍未可知。畢竟,客戶群大,并不一定能把服務搞好,為創業者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更考驗管理團隊的運營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這可能比單純的空間擴張有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