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2011年到2015年,全球最大招聘信息搜索引擎 Indeed 上,包含“內容市場營銷”或“內容策略”的招聘職位數量增長了大約350%。
進入2016年,內容營銷在國內也忽然躥升為媲美互聯網思維的新貴概念。先是多家知名企業重金聘請名人出任首席內容官(何炅李湘分別就職阿里音樂和360娛樂);隨后各種各樣的內容營銷培訓和論壇此起彼伏遙相呼應;5月份起關于內容營銷的盛典和獎項也開始扎堆出現,包括忽然轉身的廣告和營銷界既有獎項,大家或者把獎項改名或補充條目到多少和內容營銷有關(比如金成、金瞳、金旗、金榜等);傳統的出版社也不甘落后,紛紛就內容營銷進行組稿,據傳目前處于排版和印刷中的已經有十多本。

內容營銷風起的背后,是傳統營銷轉型趨勢的來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用戶對內容的索取更加方便的同時,注意力也越發碎片化。(目前全球APP數量已經超過150萬個,微信公眾號在2015年底正式突破1000萬個,并且每天以超過1.5萬個增長速度在增長。)幾乎所有的營銷人員,都不得不面對流量越來越貴,效果越來越差的尷尬現狀。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用戶的注意,并轉化為企業粉絲/消費者?如何通過內容傳達企業的產品信息/企業精神?如何將消費者轉化為企業的忠實粉絲?這些切實的問題每天都在考驗工作中的營銷人。
?
▼
內容營銷對于從業者來說,既像拿到新式武器,又像踏進迷宮。
那些形式新穎技術先進創意腦洞大開的H5,一出街,分分鐘鐘就是10萬+,刷得滿屏都是;催淚的或者搞笑的視頻雖然沒在朋友圈刷屏,卻在各個大小不一成份迥異的群內轉來轉去;有些故事你悄悄地收藏了,兩天后的飯局上談起時,大家相視一笑,你知道,別人家的文章又刷屏了。
但是那些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時候用戶寧愿看別人家7、8分鐘的廣告,也不愿多瞅一眼你發布的優惠信息;公眾情愿相信營銷號口中的小道消息,也不相信你發布的正式新聞;媒體只看重你能為他的平臺付多少錢,而不關心你想要的流量轉化;市場寧愿選擇質量不如你的產品,也不care你的性價比。
你絞盡腦汁,開始學寫段子,抖機靈。只是弄巧了,老板最多點頭說還錯,弄不好被批評為馬云大大口中的“愚蠢的小聰明”,而更多的時候,你搜腸刮肚“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結果閱讀量還是不見漲。

你感覺走進了新的迷宮,你很害怕聽到老板提“逃離北上廣”“鲅魚水餃”等案例。在空虛寂寞冷的深夜,你點起一根煙,猛吸一口,在升騰翻滾的煙霧中,你問自己:什么時候能出頭?
?
▼
是的,必須要想個辦法了。
在信息爆炸、用戶不斷升級、營銷環境越發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每個人無論有多努力,總有看不到的盲區,說不出的苦衷,碰不得的氣門。
一品內容官,作為國內最早堅持并且專注于提倡和踐行內容營銷的平臺,深深地知道其中的各種不容易。
有鑒于此,2016年4月,一品內容官推出全行業首個內容營銷產業進化實驗——“尋找真正意義上的首席內容官”。9個頂級大咖導師、20多個精挑細選的實驗學員、一批國際國內的知名企業、自成體系的獨家首發課程、3個月的業余魔鬼訓練,線下深度分享結合課后作業、線上社群討論集體共生進化。

進化實驗應該說很成功,因為一批內容營銷的小咖開始嶄露頭角(多名學員被邀請四處授課);遠在武漢的資深媒體記者插班實驗,毅然決然地在隨后的三個多月中,連續7個周六一早打飛的趕到上海,下午參加完首席內容官進化實驗,晚上坐高鐵返回武漢;學員畢業設計的視頻腳本網紅演員倒貼出演;內容營銷的方法論體系和案例日漸成熟;名企百萬年薪招聘學員。
首席內容官進化實驗最大的遺憾在于,沒有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實驗的各種好處。
? ▼
為了響應一品廣大粉絲和首期實驗學員后續繼續提高的呼聲,一品內容官決定成立核心社群,招募200名對內容營銷感興趣,并且愿意持續學習的小伙伴,本著資源對接、能力互補、共生進化、攜手升級的理念,全面提升個人的內容營銷技能。
參加一品會,你可以獲得下面一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好處: 關于內容營銷的案例、觀點和工作問題隨時群內分享 每周一次學員工作問題專項交流 每月免費參加一品內容官邀請的內容營銷實戰大咖微課分享 參與內容營銷的實戰項目,并獲取相應報酬 優先、優惠參加一品內容官的各種線下精品公開課和高峰論壇 有機會參與大咖和名企林立的中國內容營銷研究院項目 獲得名企的內容營銷工作機會推薦 注“一品內容官”微信公眾號:content-officer ,回復“會員”獲取報名信息表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