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評價他:“那個老頭啥都知道,你什么都瞞不過他”。也有人這樣評價他:“季克良是個全才”。他自己談起成功,卻說自己的商業法寶是:“少談對手,多談自己的優勢”。
季克良是誰?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成功通航,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了集世界各國之精品參展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而茅臺酒成為了本次博覽會中國政府參展產品之一。
據說當博覽會的評酒會接近尾聲時,中國送展的酒一個也沒評上,中國代表團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臺酒佯裝失手,擲于地上,這一擲石破天驚,濃郁的酒香立即散開,使在場的評委大為驚異。
在反復品嘗之后,各國評委一致認為茅臺是世界白酒中的頂尖好酒,但因金獎第一名早已定下,只得來個折衷,把茅臺酒排在獲金獎的第二名,從此茅臺酒國色天香的神秘面紗正式被揭開。
歷經百年的發展,2015年茅臺的銷售收入突破400億大關,利潤達227.22億元,而國內赫赫有名的四大門戶網站之一的新浪2015年利潤也不過50億元左右。
從一個偏遠小鎮的小作坊,到如今成長成為市值突破3000億人民幣的國內白酒行業領導品牌,茅臺集團前董事長季克良無論如何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提起季克良,在國內白酒行業可謂無人不知,他是茅臺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茅臺的人,是中國釀酒大師,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被人們尊稱為茅臺教父。
有著“杏花煙雨風骨,烏蒙磅礴氣勢”的季老,如今早已滿頭銀絲,在近半個世紀的時光里,他的名字已經茅臺慢慢的融合在一起。正是他的研究成就了茅臺,而茅臺也反過來成就了他。

“對茅臺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
1963年,茅臺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這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原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求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臺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臺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
一年之后,剛剛從無錫輕工業學院食品發酵專業畢業的季克良就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了遠在貴州的茅臺酒廠工作,從煙雨朦朧的江南來到原始豪放的云貴高原,陪著他一起來的還有未婚妻徐英,從此他們便與茅臺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來到茅臺酒廠的季克良說的第一句話是:“對茅臺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
那時的季克良每月工資只有四十二塊五,而由于茅臺酒廠經營不力,總人數僅三百多人的酒廠開始把工人往外調。
這一年,酒廠的總虧損也達八十多萬,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7年,時任仁懷縣縣委書記的周高廉擔任廠長,茅臺酒廠才扭虧為盈。
本來帶著對國酒茅臺強烈憧憬的季克良,面對這種情況難免有幾分失落,但當不同的酒香伴隨赤水河谷的微風徐徐吹來,飄入心間,季克良依舊堅定地告訴自己“做一名優秀的釀酒師是我的夢想”。
從那時起他一頭扎進生產車間,整日和工人在一起,三年時間,每天長達十來個小時的勞動,工作強度至少是現在工人的兩倍,潛心投入茅臺酒工藝的研究與改良。

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每個環節都需身體力行。高溫作業環境下,衣服從沒有干爽過,背酒糟時因重心不穩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時常累得暈過去。
而正是這段磨礪讓季克良把茅臺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他也真正的領悟到了茅臺酒的精髓。
臨危受命,不負眾望
成績突出的季克良一路被提升,從副科長、副廠長一直到1983年做了廠長,為了留住他,茅臺酒廠廠長鄒開良曾在一年春節前幾天不遠千里來到季克良的家鄉,看望他的養父,并動員他們來貴州生活。
而在1997年,伴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原本門庭若市的茅臺也變得冷冷清清以致于無人問津,為挽救頹勢,季克良臨危受命并很快被任命為茅臺集團掌門人。

出任掌門人的季克良并未急于制定對策,只是悄悄的買了一張前往山東的火車票,他的目的地就是——秦池。
此時的秦池可謂風光無限,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山東小酒廠,當年以6666萬元的最高價擊敗眾多對手,勇奪中央電視臺標王,秦池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而剛到秦池門口,季克良就震驚了,門口一片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有小板車拉酒的,有手扶拖拉機拉酒的,有方向盤拖拉機拉酒的,有貨車拉酒的,包括上車間里頭全都是人山人海。
正在開會的秦池領導聽說茅臺的季克良來拜訪,停下會議開始接待他。季克良溜達了一圈,問道:
“你們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打這個廣告?”
“我們必須要拿到這個標,不拿下來,我們今年就可能死掉。”有人回答。
“那錢不夠怎么辦?”
“縣委縣政府講了,只要把秦池兩個字打的家喻戶曉,你們錢不夠,政府出錢。”
而秦池執行讓季克良認識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兒不懂展示自己也愁嫁。很快,茅臺開始建立自己的營銷隊伍,并著手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
而如今的秦池早已因為質量問題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但茅臺卻在季克良的帶領下,通過理論和實踐解決了釀酒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使茅臺酒的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從而確立了行業的領先地位。
打造品牌,深入人心
作為國內白酒行業的大師級人物,季老深受敬重,在他的帶領下茅臺這個品牌早已深入人心,除了萬國博覽會摔酒事件外,季老更是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中國酒界最傳奇的品牌傳播。
“國酒茅臺”四個字,代表著茅臺在中國白酒行業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其“國酒”商標的成功注冊,是茅臺一直以來的追求。其10年申請注冊“國酒茅臺”8次失敗依然堅持申請的舉措足見其堅定的決心。
2014年7月20日,茅臺“國酒”商標申請獲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初審通過,這一消息如重磅炸彈在白酒業內炸開,茅臺也因之“升格”為行業公敵,汾酒、五糧液、杜康等22家企業提出異議。該事件最終裁定可能要到2017年。
雖然到2017年茅臺國酒商標能否注冊成功不得而知。不過,“國酒茅臺”四個字在消費者心里早已沒有了異議,變得非常順口與順耳。
而對于飲酒的健康的問題,季克良先后寫了《神秘的茅臺》、《茅臺酒與健康》等文章,指出茅臺酒具有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多種因子,例如,茅臺酒中的有益酸性物質居然和號稱具有養顏功能的紅酒有得一拼,是其它白酒的好幾倍……
盡管這一說法備受質疑,但在季克良主導下,白酒開始注重健康這一點是符合社會消費趨勢的,是值得肯定的。而同樣,一句話說久了,大家也就容易信了,至于茅臺酒是否真的有益于健康已經不重要,人們提到茅臺酒難免會聯想到健康二字。
正是通過季老的一系列努力,讓國酒茅臺的品牌深入人心。
真正的工匠,受人尊敬的企業家
在超過六十歲法定退休年齡后,季克良卻在國資委的要求下,數度延長任期,直到2011年季克良才從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如今年近古稀的季老,在退休后仍然四處奔走,孜孜不倦的傳播著國酒茅臺的品牌內涵,也傳播著中國白酒的璀璨文化。
有一句話說的好,“領導者的氣質決定著企業的氣質”,這句話用在季老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季老身上所具備的工匠精神,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尤顯得彌足珍貴。從煙雨江南到西南小鎮,半個多世紀對釀酒工藝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季老對茅臺的愛可謂深入骨髓。
提起季老難免會讓人想到老干媽陶華碧以及華為的任正非,他們都是出色的民族企業家,而正是對工藝與品質的追求,他們撐起的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脊梁!
版權聲明:本文為希鷗原創內容,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作者微信:xiaoguangbest 希鷗網定位為社群驅動型創業媒體,專注互聯網CEO報道和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服務,平臺活躍著十多萬創業者,致力成為一流的創新創業服務品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3-11-29 希鷗網發布了 《希鷗網:創業十年榮耀獎,致敬了不起的創業者》的文章
2023-11-15 希鷗網發布了 《三板斧論壇:創業的進階-中科奇勝CEO李琦將出席第九屆金鷗獎盛典》的文章
2023-11-07 希鷗網發布了 《致敬創新:Hospure赫純獲評第十一屆創新創業論壇行業影響力品牌獎 》的文章
2023-11-01 希鷗網發布了 《淺析大學生創業的雙面性》的文章
2023-11-01 希鷗網發布了 《鼎恒國際聯合創始人張舜韜登上納斯達克大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