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支付寶 信用生活
誠信、信用、征信這三個詞看上去很相近,但差別還是很大的。相信很多人,如果平時不注意區分,也很容易被這幾個概念弄混。那么這三者到底有什么區別呢,我們不妨從幾個歷史趣事中來看看一看。
歷史上,著名的商鞅立木取信、一諾千金的故事都是在講誠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

搬個木頭,就能賺這么多錢?很多人不敢相信!誰也不敢搬這塊木頭。然后,商鞅又布告國人,增加獎金額度,能搬者給予五十金。這時,有個大膽的人終于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于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一諾千金的故事,講的是漢朝的季布。他以真誠守信著稱于世。時人諺云:“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烽火戲諸侯”、“狼來了”的故事,則從側面驗證了失信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和付出的代價。
舉個古時候的例子,李員外是村里的富戶,胡四是村里的生意人。有一年,胡四借了李員外一百兩銀子,口頭約定,年底還本付息。結果胡四生意賠了,一百兩銀子當年已無力償還,就萌生了賴帳的念頭。臘月里,胡四又去李員外家玩,李員外拿出帳簿看了看說:“胡四,你今年春天還借了一百兩銀子”。胡四馬上說:“員外,你是不是想錯了,我今年沒借你的錢”。
這種就是典型的不講信用,違反了口頭的約定。
再接著上面的例子來講,胡四賴掉李員外的帳之后,又跑到張員外那里借錢。張員外不知道胡四能否還上錢,就去問員外協會(假如有的話)。剛好,員外協會里面一查,發現李員外曾經上報過胡四賴賬的信息,并將其反饋給張員外。張員外,再根據這則信息來決定是否要借錢給胡四。
從某種程度上說,員外協會(假如有的話)所扮演的就是征信活動的角色。

誠信,是一個人的人品保證,也是信用的基礎。一個平日連誠實守信都無法做到的人,很難相信他會有良好的信用記錄。
信用,誠信都是一個人的無形財富和品牌價值,品牌高的如“一諾千金”,品牌差的如“烽火戲諸侯”。
在即將來到的信用社會,守信者通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難行,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信用。
你是怎么理解誠信、信用和征信的?
一起來留言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