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過去半年多,回顧前七個月不難發現,P2P平均年化收益率仍然持續低迷,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7月綜合收益率下降至10.25%
據網貸行業7月月報數據顯示,整體下降的不僅僅是平臺數量,綜合收益率也持續下降至10.25%。其中低息平臺占比持續上升,超一半以上的平臺綜合收益率在12%以下,綜合收益率介于8%-12%的平臺占比為42.80%。
對此,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盈燦咨詢總經理馬駿指出,時值互金指導意見出臺一周年,綜合收益率一路下行,是政策調控的效果,更是網貸市場回歸理性的體現。“監管政策趨嚴背景下,大量平臺主動清盤停業,已經成為近期行業發展的常態,對于行業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當然,對于我們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還是P2P收益今后走勢如何。未來P2P收益率是否會出現回暖?還是仍舊持續下滑呢?

>>>>高息時代遠去,下半年綜合收益率或持續下滑
從目前來看,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央行降息預期增強,市場資金面保持充足,再加上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利率長期來看將會是逐漸下行的趨勢,所以業內人士預測未來P2P收益率很難上漲,仍會有一定幅度下滑,跌至8%也不是沒有可能,高息平臺更是鳳毛麟角。
>>>>為什么說高息必將成為行業的過去?
首先說下我們在投資網絡借貸時所獲得的利息。投資網絡借貸所獲得的利息實際上是我們讓渡資金使用權的價格(以下稱價格)。從金融學的角度來說,制約這種價格的基礎是無風險利率,而在這一基礎之上,風險溢價的水平決定了不同金融產品之間的價格差異。如果用公式來表達的話,就是金融產品價格=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
一般看來,中國的無風險利率水平是根據短期國債利率確定的,而這取決于央行的貨幣政策。根據上述公式,當央行采取寬松貨幣政策,進行降息和降準時,理論上所有金融產品的收益率都會下降;反之,如果央行采取嚴格的貨幣政策,效果則相反。

>>>>影響網絡借貸真實成本的因素
我們以網絡借貸市場上年利率20%左右的所謂“高息平臺”為例討論這個問題,并假設該平臺恪守信息中介底線,不玩期限錯配,也沒有吸儲放貸等非法經營行為。
首先,作為信息中介,該平臺一般會收取3%左右的信息撮合費用。另外,如果平臺采用第三方擔保的增信模式,那么擔保公司還會收取1.5%-3%左右的擔保費用;那如果平臺采用的是兜底模式呢?由于自身風險提高,該平臺一定也會相應提高對資產端客戶的收費標準,以對沖風險;以上這些成本加上投資人獲得的20%“高息收入”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手續費用,就是資產端客戶需要承擔的名義借款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還款方式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平臺要求資產端客戶采用到期還本付息或先息后本的方式還款,那么借款的真實利率是比較接近名義利率的;可如果平臺要求客戶采用等額本息甚至等本等息的還款方式,那么借款的真實利率將根據借款期限,無限接近名義利率的兩倍。

>>>>
高達30%甚至50%的借款利率合理嗎?
這得從兩個方面來談:
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說,金融市場講究的是“存在即合理”,即市場上出現了定價很高的金融產品,但有相應的資金予以匹配,那就是合理的,因為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都有得到滿足的可能。但是,從我國國情、現行的法律法規以及網絡借貸行業本質來說,這樣的借款成本卻是非常不合理的。
從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來說,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難以從銀行、信托等渠道拿到足夠的資金,甚至根本拿不到資金,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優質的中小微企業;另外,還有一些信用良好的個人,其創業和合理消費所產生的資金需求也得不到充分滿足。這些優質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應當成為今后網絡借貸行業提供服務的重要對象。網絡借貸平臺也應當致力于挖掘和開發這一資產端客戶群體,并為其提供充分的金融信息服務,而在這個基礎上,平臺才能更好地為資金端客戶提供優質安全的理財產品。網絡借貸平臺想要實現盈利,在風險管理和運營成本把控上都需要較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