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安全之外,投資人最關心的可能就是收益率。當一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10%。你覺得挺高,于是拿點零錢投了10萬,但是到期后實際收益卻比預期少很多。雖然你很壕但是也不愿意被忽悠。
諾,以下三大因素就是癥結所在。
1年化收益≠實際收益
案例一
“您好!我是XX理財公司,我們平臺新推出一產品,91天的年化收益為9%,限量搶購,我覺得非常合適您!”
“9%,那相當高??!”
“對啊,搶購的人特別多,你趕緊買點吧,手慢可就沒了!”
“好吧,我投10萬”
“為什么我的收益只有2243.83,難道不是9000么”
“大哥,你的實際收益=10W×9%×91/365=2243.83,而您所說的9000,只是年化收益。
哦……恍然大悟!

解析
年化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
實際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資天數/365
實際收益與年化收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計算實際收益時千萬別忘記考慮投資天數,另外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是根據歷史情況推算出來的一個估值,最終能否實現,要看實際投資運營狀況。有些理財產品看起來年化收益率低一些,但是期限長一些,相比之下收益可能比年化收益高的投資產品收獲更豐。
關于這個問題如果沒計算清楚,實際收益與心理預期收益相差太大,也會耽誤事的。比如計劃好的旅游可能會泡湯哦!
2還款方式不同收益差別很大
案例二
“我用21000元,投了一款預期年化利率8.61%的產品,期限36個月。36期后拿到的本息為23903.62元,利息為2903.62元,年化收益率只有4.6%。這是你們平臺算錯了嗎?”
“趙先生,這是因為還款方式不同造成的,計算是沒有錯誤的!”
“坑爹”
解析
原來趙先生投資的那款產品采用“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投資人每期都會收回部分投資的本金和利息。這意味著,用以計算收益率的“本金”并不是固定的初始本金!實際上,投資者的借出本金隨著借款人每期的還款逐漸減少,導致每一期得到的利息是等額遞減的。投資者最終實際得到的利息,折算成收益率只有4.6%。
當你面對不同期限的產品時,最好把它們的實際收益率放在不同的維度上比較,一定要仔細研究、弄明白相關產品的設計條款。年化利率和年化收益率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沒有金融學知識的投資者容易被誤導。由于利息收取計算方式不同,造成現在年化收益率偏低。從而讓LV最新款變成了打折款。

3起息日和結算期均會影響收益
案例三
“小趙,我18號買的那100萬塊錢的理財產品,當時你跟我說的是年化收益率7.6%,期限是10天,但是我的100萬元卻實際投了15天,而我今天拿回的收益才2082元,這怎么解釋 ”
“李先生,因為我們的理財產品是有認購期和清算期的。你投的產品是在平臺發標3天后起息,而且清算期是在也需要兩天時間”
“10天的產品,卻占用我15天的資金,這什么情況?”
解析
很多平臺的理財產品并不會當日計息。因為平臺本身會需要走一些流程。所以起息日與投資日可能并不是同步的。另外,到期后的清算也需要時間來處理。所以按照情況算下來,實際收益率與預期年化收益率還是有區別的。
假設案例三中的趙先生投資的是100萬,那么按照資金站崗5天的時間來計算,他實際損失為:100W×7.6%/365×5=1041元。而實際的收益率僅為:(2082/100w)/(15/365)=5.06%,與預期的相差了2.5%,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必須要看清起息日和結算周期。期限久的產品受到這些因素影響還比較小,但是短期產品投資可能并不是很劃算。
在挑選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按照實際情況來考慮,表面能看到的數字可能很誘人,但是實際拿到收益的時候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