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有冬天,但是創業是沒有冬天的。
在資本寒冬的時候,杭州仍然按照自己的節奏在推進創業。2015年,杭州創業項目共計1364個,年均增長率32.4%,其中503個項目獲得融資,占比37%,與上海持平,高于深圳的31%,成為全國創業項目增長最快的城市。
杭州的創業活動非常活躍,據統計,2015年杭州全年1650場,日均為4.5場,同期北京日均11場,深圳日均4.6場,廣州日均4場。
另據創頭條(Ctoutiao.com)雙創地圖數據顯示,浙江全省200多個眾創空間,單杭州眾創空間就達到了115個。其中納入國家孵化器管理體系的35家,省級備案42家,市級認定的75家,累計入駐團隊(項目)達1430個。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杭召開,“辦好G20,當好東道主”的標語張貼在商場、工地圍墻、火車站入口和高速路口上,驕傲地宣告這個城市的特有儀式感,其中“創新”成為大會的四大主題之首,也被視為和杭州如今打造的“雙創”名片極為吻合。不僅如此,杭州近幾年還將快速向“國際性會議城市”的前景靠攏:2014年APEC峰會、2015年全球金融年會、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2016年G20峰會,以及預計2022年召開的亞運會。
在經濟上,2015年省會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以48316跟第二名46735的廣州拉開差距;2014年杭州僅屈位于上海。定居杭州的富豪數量能到前五,某些年份躍居前三。阿里巴巴在2014年平均每天納稅3000多萬,一年納稅109億元,2015年納稅178億元,較2014年實現同比63%的增長。
近幾年政治和經濟上的增長賦予杭州互聯網創業更大發展空間,從過去的幾近全民草根創業,到近年互聯網領域的全新創業范式,阿里巴巴作為杭州創業環境的贏家,一直起著標桿性作用。
創業對于浙江人來說,已經是持續40年的故事,只不過由當時的收雞毛擦皮鞋彈棉花,演變成互聯網上的創業項目。天使灣龐小偉說:“阿里等巨頭為杭州提供了充沛的人才和財富榜樣,況且這里還有浙商創業傳統和充裕的民間資本?!焙贾輨摌I圈的故事,可以由創業資本積累說開:
一是浙商的創業文化傳承。創業基因一直存在于浙江文化里,“浙商”是近代崛起的地域性商幫,近現代浙商依賴于資本運作和經理人制度來發展貿易,和金融業關系緊密。這使得杭州在地域上靠近金融之都上海的同時,熱衷于打造理財類App,比如挖財、盈盈理財等。在艾瑞咨詢對國內生活理財類App的綜合排名報告中,排前6名的App,有4款來自杭州公司。
而當代的浙江民營企業更多地是基于手藝人和小商品工藝傳統起家,浙江的地域品牌大多是商品集散平臺,如義烏的中國小商品城、紹興的中國紡織城、蕭山的中國花木城……20世紀末,浙商明顯的家族特征逐漸向規范化的商業化運作模式靠攏。
“靠攏”和規范化傾向集聚表現為企業家們對上市融資和資本運作的癡迷:近年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上,杭州上榜的民企數量排列第一。上市公司數量穩居全國第四,僅次于京滬深。
在杭州濱江不足百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集聚了30多家上市公司。阿里總部之外,有士蘭微電子、恒生電子、信雅達等一批高新電子產業,以及智慧安防國內前三強??低?、大華技術、宇視科技……
浙江民間融資體系的發達,使得有一定財富積累的個人,在近年互聯網創業中擔當了早期投資者的角色,給予定量的資本支持。浙江在長期貿易中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寬容的市場開放度,也使得阿里巴巴互聯網交易這種創新型的商業模式在21世紀初沒有受到過多阻力。
二是創業資源的積淀。杭州目前主要的早期投資機構有阿里資本、經緯中國(杭州)、阿米巴資本、IDG資本(杭州)、傳媒夢工廠創投、米倉資本、盈動投資、曲速資本、迭代資本……截止目前,駐地杭州的有數十家投資機構,其中十大知名風投機構中有接近一半在杭州有駐地。
杭州2015年前的不少好項目,大都是外地VC機構主投的天使或者A輪。創業項目的過于火熱使得本地投資機構沒法兒切實滿足杭州創業者的融資需求,外來大佬的入駐應景。
三是阿里巴巴的開枝散葉。從2013年7月市場揣測阿里聘請高盛做上市保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開始,到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宣布啟動赴美上市事宜,不吝嗇股票的阿里帝國迎來了短時間內最為密集的一次離職潮。界面在報道中稱離職人員主要分布在中層,占比20%至30%。
在紛紛跳海創業的另一面,不少離職的阿里人通過股票收益帶來的財富增值,成為小型的個人投資者,在2014到2016年間以資本入股的方式參投了不少初創項目。更有阿里巴巴合伙人基金來做規?;瘶藴驶\作。
在杭州有幾大創業群體,分別以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海歸系命名,幾大群體一直享有杭州創業“新四軍”之美稱。其中,又以阿里系發展最為快速,表現最為搶眼。
蔡文勝在去年做了一次“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創業機會”的分享,其中提到:“杭州為什么會出馬云和阿里巴巴?可以說是馬云和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也可以說是杭州成就了阿里巴巴和馬云。”
1999年阿里巴巴拿到第一筆融資的時候,馬云將國內總部由杭州湖畔家園搬遷到上海,不久后又折回了杭州,他在某次演講中說:“在淮海路租了一個很大的辦公室,裝扮得漂漂亮亮的,結果一年時間,特別累心,招人也招不到。”
10年前主要以國企和外企在支撐著城市經濟運轉的上海,難以契合阿里服務的中小企業對象定位。
而在過去16年里,BAT逐步成長為互聯網領域的三大巨頭,輻射圈的日漸龐大伴隨著離職員工數量的逐步攀升。
這群在天朝一線互聯網氛圍中浸淫出來的兵種,快速演化成了創業領域的多股新生勢力。企業的高度,往往由創始人的高度所決定。2014年,馬云稱阿里巴巴成立的近15年間離職校友數量4萬多。阿里系的創業者甚至能得到阿里給予的資金、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多方面資源,并有不少項目能獲得阿里入股。
阿里人出來后被認可的所有價值,基本是阿里賦予的。在2015年資本迷信“BAT創業者”的時間段,一般只需M4或者P8級別以上的再創業,拿到幾百上千萬的天使投資并沒有什么阻力。離職后阿里人大多秉承了原有的阿里文化,對于阿里普遍有不弱的歸屬感,上海有“阿里幫”,杭州有“前橙會”。阿里為離職員工保留工號、互稱“校友”。
今年年初,阿里校友創業服務平臺“初橙”發布了“2015阿里校友瑯琊榜”,榜單共收錄了324家正常運營中的阿里校友創業項目,2015年,阿里有明確融資額的創業項目有211個,可統計的融資額高達468.91億元,如果計入未透露具體融資金額的100多個創業項目,榜單內企業最新一輪融資的總額將超過500億元,總估值也超過5000億元。
從行業集中度和地域集中度來看,阿里校友創業主要分布在電子商務、企業服務、生活消費、電子硬件等10多個領域。其中電子商務、企業服務、生活消費領域內最為集中。
而創業的另一股勢力,大多集聚在浙大科技園。浙大科技園是國家首批15個大學試點園之一。2013年,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業率高達4.16%,位居全國高校首位。這是“阿里系”之外的“浙大系”。
《浙江大學創業創投白皮書》中顯示,在A股上市公司曾擔任和現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的浙江校友有101名,涉及上市公司88家,這些公司分布在13個省市,遍布26個行業?,F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總裁、總經理77人,平均年齡49.6歲,共管理公司71家,管理市值8540.18億。
杭州政府的大力度政策扶持是互聯網創業火熱的重要原因。
杭州2014年底出臺《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初出臺號稱全國領先的“人才新政27條”,其中特別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規定來杭創新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經評審最高可給予500萬元的資助;領軍型團隊項目最高給予2000萬元資助;對頂尖人才和團隊的重大項目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
新政同時設立了總規模1億元的成長型大學生創業基金。杭州截至2015年底,杭州全市依照新政共分類認定人才1034名,發放人才創新創業資助1.4億元,資助培養高技能人才7258名。
在作為承擔創業公司基礎辦公、輔導、資源對接、孵化等使命的眾創空間,也發展十分快速。2015年,杭州眾創空間入編在冊的眾創空間已經達到了99家,到了2016年增長到了115間,主要分布在西湖、濱江、余杭等區。這些眾創空間容納了1430個創業團隊(占到杭州創業團隊總量的超過80%以上),已經成為杭州雙創的主力發動機。不僅如此,眾創空間還設立或整合的基金達到98個,資金總規模72億元。
?
百度在杭首家分公司以及騰訊創業基地(杭州)在西溪濕地附近駐地;濱江有阿里總部、網易研發中心;杭城西南,富陽東洲新區有京東投資13億元的電商產業園。青創迭代、123茶樓、福云創咖、樓友會、江南1535茶館等杭州本土的創業聚集地分布在西湖區、濱江區等區域。
從入住價格上,杭州的眾創空間大多實行入駐免費制,收取均攤能耗費用,價格維持在300—800/人/月,其中余杭夢想小鎮的收費大多在300—450元/人/月的標準。拎包客對外收取每人每月200元的能耗費。
在2015年底的時候杭州拿到國務院正式批復,開始建設繼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園區之后的第十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電子商務、物聯網、互聯網等產業在國際國內都打造領先優勢,向具有全球化視野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邁進。
綜上,杭州創投圈生態早就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閉環鏈條。政府的高度扶持催生出一批最大讓利于創業者的創投服務機構,在資金、手續流程和導師資源對接方面給予初創企業便利性條件。
以夢想小鎮為例,浙江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已經成了杭州新批次的旅游景點。而夢想小鎮的集群式孵化器在做好相應基礎服務的同時,各團隊也在做硬件和服務方面的不斷優化,力求在同質化+地域集中的大環境下,打出孵化器的品牌知名度。比如,位于夢想小鎮的蜂巢孵化器主打“孵化率”,截至目前,入孵的團隊獲得下一輪融資成功率達到了50%,蜂巢孵化器也是前往夢想小鎮取經的各地訪客交流學習必去之地。
除了夢想小鎮,杭州類似這樣的創業創新平臺還有云棲小鎮、基金小鎮、硅谷小鎮、智慧特色小鎮、跨貿小鎮、運河財富小鎮、物聯網小鎮……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共有省級特色小鎮19個。
在2014年到2016年間,這些眾創空間、創投服務機構承擔了杭州“創業后方供給基地”的角色,比如騰訊眾創空間(杭州站)累計實現孵化32個,有22個項目完成融資,總融資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青創迭代入孵團隊有40%的創業企業獲得了天使投資,并走出米莊理財(估值70億),洽客等獨角獸級別的公司。包括天使灣在內數量眾多的早期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高密度聚集,也為杭州初創項目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金環境。
2016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發布了《2015—2016阿里云創新研究報告》,依照由云服務投資、云計算力、大數據、云應用創新、云應用需求5個指數構成的“中國云棲指數”,推出2015年度TOP10“中國云創城市”,前五依次為云棲指數100的北京、56.22的上海、42.13的杭州、39.94的深圳以及25.72的廣州。
14個不同行業的TOP5“中國云創城市榜”中,杭州是“電子商務”、“互聯網+政務”云創城市。
作為行政級別上的二線城市,杭州在創業城市排名上,被反反復復卡在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之間,大有趕超廣州深圳之勢。
但是,如果杭州不止滿足于成為二線創業的領軍城市,想要成為天堂硅谷的話,那么杭州就必須要破解突破以下4重障礙:
1.人才關
相對于北上廣的高校林立,以學術性立世的浙江大學難以支撐起創業市場龐大的人才需求。阿里和網易在杭州的駐扎無形中拉高了人才成本,而杭州相較北上廣深而言,知名高校的數量稀少導致“人才貧瘠的土壤”。除了源源不斷涌入涌出的阿里人,并沒有充足的后備軍,這使得各個創業公司在本土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薪資來納才,可能要前往隔壁的上海去挖掘精英。
2.信息服務關
針對創業創新的媒體資源稀缺,可能和杭州人慢調性的生活節奏有關。在杭州大眾視野中出現最多的是線下起家,現在正做著新媒體融入嘗試的一批,比如《錢江晚報》、《杭州日報》,而針對創業創新報道的媒體,在杭州本地的新媒體寥寥無幾,除了B12在杭州創業圈具有較高知名度,大多為知名創投媒體設立的分站。相比于聚集了鈦媒體、虎嗅、創頭條、36Kr、i黑馬等大量知名媒體的北京,甚至廣滬深,杭州的創業媒體資源都顯得并不那么好看。
3.格局關
城市體量和格局過小,國際化程度和視野不夠。行政級別上的二線只是人為劃分,但是在綜合考量因素上,杭州對于本地的絕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座圍城。杭州800多萬的常駐人口和接近17萬的城市面積,所能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觀是有限的,即使是資本和創業者不斷涌入的今天,項目大多數情況也只能拿“小而美”來講故事。
4.心態關
創業者過于依賴于原有圈子,潛意識更傾向于寄生成熟化體系。大多能被提及的創始團隊,生于內部流程嚴格化的阿里,相比于每天誕生奇奇怪怪創業想法的帝都,創業者們的思維更為求穩和受限,思維指導下的行為也更為謹慎,這是大規模體量的公司帶來的雙面。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為創頭條獨家調查報道,來自創頭條調研團隊,更多細節請聯絡:caixiaoyue@startup-partner.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