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媒體CCAV又亮了!
昨天北京、上海、廣州的網約車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種奇葩門檻:比如必須是本地戶口、汽車必須是2.0L或1.8T、司機必須幾年駕齡,等等。
如果僅是這些,也就算了,但CCAV的同學們加班加點,整了一個報道,里邊的神邏輯讓我就看不懂了,準確說有點驚呆了——
“擁堵加劇和網約車出現時間吻合”,換言之,網約車是導致北京擁堵的罪!魁!禍!首!
真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我都有“走近科學”的感覺了!
雖然我跟網約車公司老板沒有半毛錢關系,但對我這樣一個搖不上號、買不起車,擠不上地鐵的人來說,有事只好打滴滴,也算有一點關系吧。但對此結論,我只想說,這個黑鍋,這屆網民就是想背,都沒法背!
?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北京有多少輛車,2016年初達到561萬。按照北京交通委的數字,北京高峰日車流量是170萬輛,大約是30%的車在使用。而根據《2015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北京市出租車每天的出行量約為178萬人次。那么每天有多少網約車在路上呢,不到100萬人次,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出租車,用一輛車每日10單來計算,總共加起來不到10萬輛。因為10萬輛車導致了170萬輛車局部擁堵?!(先別噴,這里指的正常行駛并且不是過渡密集,以及發生交通事故等特殊情況)
如果數字不直觀,我們還可以以局部地段對比下,以東三環為例,相比路上的車水馬龍(直接用眼睛看路面),以及看手機上的快車和專車什么數量級呢?看下圖,這加起來不到15輛車,它會導致CBD堵車嗎?!
?
其次,我們再看另一個有力數據依據—— “兩年的擁堵指數也顯示,從2014年8月份以來,擁堵指數較上半年大幅增加,而這一時間與當時滴滴專車在北京大規模出現的時間吻合,而2015年6月份,交通擁堵指數又同比上升了31.5%,這一時間段與滴滴快車在北京出現的時間相吻合。”
這個數據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作為一名看過不少的走進科學,科學素養還是培養起來了。我其實很想知道,從數據樣本的角度,2年之中的2次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否科學?北京喊堵車已經十幾年了,如果能倒退到4-5年前,把10年的數據圖拿出來對比對比堵車規律和峰值,得到的規律是不是更科學呢?(不對,5年前好像沒有網約車)
換個角度,滴滴的快車專車的數量,應該比剛出現的時候更多的,那么擁堵指數應該繼續上漲的。但我們神奇的發現了,2015年6月以后,這個擁堵指數竟然不是一直增加的?!
?
我們也看看從前的擁堵指數是什么樣的?以下分別是2011年、2012年的北京擁堵指數,6-7的指數在北京很常見,尤其是2012年達到了最高峰“停車級”,啊,那時候似乎還沒有網約車,即便有他們也剛成立。
至于4-8月以來,外地車輛進京數量稍微增多了15萬,我想說,難道不是因為是北京交警推出了互聯網便民服務后,大大提高了進京證的辦事效率,帶來的客觀結果么?
?
回過頭,我們來看北京出現擁堵問題。北京擁有300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如果只有25%的人出行,那么在路上的就是750萬人。這么多人出行,交通壓力很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也正因為現有交通工具還解決不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解決不了人民群眾對出行日益提高的個性化、舒適度的需求,所以才產生了網約車。
而實際上,交通擁堵背后是有很復雜的原因,比如人口太多、城區功能過于集中、以及道路設計、車流量動態管理等等。因此,簡單的限行、搖號并不能改變堵車現狀,提高停車費、設置擁堵費等不會有效,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北京交通擁堵治理,必須建立一個更加智能的出行系統,而不是著急找人背鍋。
實際上,作為共享經濟,網約車基本上是激活社會閑置車輛,也就是它是在北京561萬輛車的保有量里產生的,盤活社會資源,減少新增車輛。據報道,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近日發布了《尋找快車道: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新趨勢》調查報告。報告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自從使用移動出行O2O服務以后,減少了20%的私家車出行。專家你怎么不把減少的20%統計進來?
目前這個神邏輯,簡單而粗暴,它讓我們想起從前北京霧霾——有專家花了好多時間和資源調研得到的結論,廚房做飯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社會形成極其不好的影響。后來又有專家說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但很快有數據說汽車尾氣占比不足4%。后來又有外來輸送等說法。總之,需要誰來背鍋,它就是問題的罪魁禍首。
這一種思維方式,以及簡單粗暴的推論,不僅缺乏科學精神,還是懶政,還可能會給社會資源調配造成巨大的浪費。
所以,這個黑鍋,所有用過網約車的網友都不會背。
本文為投稿文章,洞察互聯網內幕,另類眼光看IT,請關注“第三只眼”微信公眾平臺:thirdsight.(未經允許請勿洗稿、盜稿,一經發現,定會投訴;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