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馬化騰所言,不讓叫“應用號”也許是好事,可以把范圍進一步擴大。
這是騰訊持續創新的一個證明,推動騰訊的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并且和阿里爭奪亞洲市值最高寶座,并且把百度遠遠甩在后面。
騰訊已然成為了超一線的巨頭企業,在平臺化布局上也未雨綢繆,而且未來幾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創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看來,和阿里一樣,騰訊想要超越當下,成為如蘋果、谷歌、Facebook一樣的企業,實現騰訊“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的愿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4年前,我曾說過,騰訊距離A級企業還有一段距離,4年來騰訊增長迅速,但仍然是量變而非質變。其核心仍然是流量思維下的“1+”模式。
A級企業,在我的定義中,是A級老板和A級員工組成的企業戰艦。這個說法來源于喬布斯。喬布斯認為,A級員工喜歡和A級員工共事,那些認為他們和別人合不來的做法,實際上?A級員工只是“不喜歡和三流選手在一起罷了”。喬布斯認為,皮克斯公司整個公司的人都是A級員工,這也讓皮克斯成為A級公司。
如果一個團隊充斥著B級員工會怎么樣呢?“他們就會招來更多的B級員工,甚至還會出現C級員工。”喬布斯說,“A級員工只喜歡同A級員工合作,這就意味著你不能容忍B級員工。”
而“1+”是騰訊業務的核心模式。即以“1”為業務核心,通過由此帶來的海量流量,推動其他業務發展,進而獲得利潤。
進一步解釋,我們可以把QQ和微信理解為分發業務。在獲得海量流量之后,將之分發到自己可以賺錢的地方中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應該也非常容易理解,為何騰訊要推出“小程序”——把自己LBS的流量進行分發并賺錢,這是流量已經存在,但還沒有變現的少數渠道之一;而此前的公眾號證明這個模式確實成立,而且效果不錯。
同樣是海量流量,百度的方式是強制安插廣告,二者相比,高下立判。強制安插廣告已經超出用戶承受范圍了,而流量分發卻可能讓用戶覺得這里是互聯網的一個中轉樞紐——相較而言,谷歌其實是一個流量分發平臺,這中間的區別,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分發的特性,使得騰訊擅長做加法,而非做減法,這種發展可以鞏固已有環境的成功,但也會進一步固步自封。
“1+”模式可以保護核心產品不受傷害的同時,探索各種賺錢的渠道。由于這個“1”是中國真正的超級產品,而且達到了A級水準,其對市場的駕馭能力可謂無出其右。當年,QQ想利用流量做個門戶,僅僅做了個彈窗,就干掉了三大門戶網站。同樣的游戲,騰訊仿制一個版本,就干掉了原創團隊。
“1+”模式的前提就是先有一個龐大的具有高用戶黏度、但無法盈利的網絡。騰訊早期的1就是QQ,移動時代就是微信。以1為核心,讓人免費登上騰訊這艘大船,然后在船上,販賣餐飲娛樂景觀小商品等賺錢。
但是,這也是騰訊的最大弱點。最核心的問題是,以導入流量(如QQ、微信)為前提的業務拓展,扭曲了創新的動機。“+”也必須圍繞“1”來創新,“1”也必須為照顧“+”創造條件。二者互相幫襯,也互相掣肘。最終成為騰訊A級企業路上的制約因素。
如果說,過去這個問題還不明顯,騰訊還在為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而戰斗的話,那么現在,馬化騰應該迫切的感覺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進軍海外的失敗,就是自身模式掣肘的一個具體體現,而除了流量變現,騰訊在擁抱進步的地方,可以著力的地方不多。即便是看好AI和VR,他能做的也仍舊是流量分發,而且孤軍突進。
因此,如我過去所說,成于“1+”,但大成止于“1+”。騰訊占領了陣地,但并未出現在最前沿。
同樣是IM應用,WhatsApp目前仍然在不獲利的全球擴張中,而Facebook也沒有給它施加過多壓力。Facebook自身也專注于社交本身去做,并沒有急于把流量分發掉。
但是,微信在產品并不差的前提下,沒能完成國際化,反而過早的陷入了騰訊的1+N邏輯里去。微信的執行力和創造力都很牛逼,微信的掌控力也做得不錯,但微信也變得越來越臃腫。雖然微信的夢想或可能實現,但微信也越來越像一個中心集市,而非自己家的客廳。這樣的用戶體驗下,大家雖然很難逃離,但也很難升華。集市當然賺錢,但它距離偉大也很遙遠。距離馬化騰“受人尊敬的互聯網企業”也仍然沒有進步。
究其原因,我認為,核心問題在于,它復制了人們的社交無力和碎片化的時間,但是它也放大了人們的無力感,而非幫助大家更好優化。
如果說蘋果通過嚴格準入掌控了用戶體驗的話,微信和QQ在這個方面基本上是放任的。在強大的生態系統之下,充斥著“點贊之交”和“沉默社群”,味如雞肋,有害無益但欲罷不能。在打發時間的消遣上,我認為騰訊是有意為之的,因為這樣才能讓大家把注意力引導到需要分發的各個渠道上。我很多時候看到車上的白領,無聊的刷著朋友圈,翻看群里的信息,找一個可以說話的人,我都在想,微信還是沒有幫助大家更好的優化生活,它只是占據了那些無聊的碎片時間,但是沒能幫助我們改變。
大多數App都是在“殺時間”,這無可厚非。只是只有“殺時間”的App就很難成為偉大的產品。微信曾經接近偉大,但是終究還是沒有到達。因為最終,這款產品沒能讓我們看到社交關系的優化,反而在上面我們變得更加不真實。
微信由陌生人圈子變成了熟人圈子,又變成了一個記錄所有打過交道的、無論生人還是熟人的圈子,成功的創造了“點贊之交”這個詞匯。而微信本身的“1”也成功的“+”了各種社交以及各種功能插件,走向了流量分發的道路。
因為它是騰訊自身邏輯發展的一部分。它必須要首先滿足騰訊的整體規劃發展,比如“連接一切”。
在創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看來,“1+”就是長子文化。長子有出息,必須回來照顧弟弟妹妹。名利結合,家族永昌。
“連接一切”是多大的野心?雖然后來改名叫“連接人和服務”,野心也一樣大。但是因為這是騰訊,所以大家都不懷疑騰訊能做到。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4年前,筆者預言騰訊的電商業務一定會完蛋,后來易迅和拍拍網就賣給了京東。馬化騰發現,自己“+”不了實體。但是此后,騰訊想“+”實體的夢想就一直沒斷過。這次的“小程序”就是其中嘗試之一。
2016年第二季度,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356.9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2%。盈利為人民幣108.8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7%。一切都是形勢大好。
但是,這時危機也開始隱現,最大的危機就是未來的出路問題。如果套用愿景的話,騰訊距離“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還有很遠。因為尊敬不僅僅是因為亞洲第一,而是來源于價值塑造。這一點,騰訊還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而QQ和微信的發展天花板已經到了。
當然,思達派撰稿人毫不懷疑騰訊接下來的幾年里會繼續賺更多的錢。但是,當我們聚焦到騰訊的“1”即QQ和微信之后就會發現,二者的想象空間已經逼近天花板。接下來流量變現當然不成問題,但是下一步呢?
對于騰訊而言,“1”的標準是中國式的,QQ和微信極度適合中國需要,但過于區域化的成功,就無法提煉出適合國際化的核心標準——蘋果的產品可以適用于整個世界的消費者,微軟的軟件適合全球,迪斯尼的動畫美化了所有人的童年——但QQ和微信無法適應全球需要,只是中國區域的A級產品,再加上C級的“+”,就成為一個亟需突破的B級企業。
能否把騰訊打造成為世界級的A級企業,我想這是騰訊下一個“小目標”。因為此刻是騰訊最好的時光:賺錢很多,市場具有統治地位,具有提升的資本和實力,而且管理層也一直有創新的意愿。
經過多年的觀察,筆者仍然堅定自己當初的判斷:騰訊有創新的敏銳度、也有創新的執行力,他們欠缺的只是創新的動機和決絕的勇氣。
先說動機。
因為“1+”模式的配合打法,要求局部必須服從整體利益,其各自發展的主動性受制于整體布局安排。
而對于“+”的部分,他們不必成為最優秀的那家,只需要在執行力上達到業界同級水平,就可以取得最大成功。在KPI壓力下,獨立創新這樣的事不會成為首選。
如果管理層盯住的是流量分發的話,產品也會不斷打造完美,但是這個產品是為了籠住流量,但可能也會忽略未來的一些布局。這就是動機問題。
動機的另外一個層面是:KPI成為創新的桎梏。如果命令不來自上游,必然無法投入全部精力以赴。只有當創新從老板和管理層向下推進時,打造偉大產品的動機才會超越KPI的束縛,老板才會允許為了打造一款產品一擲千金,購買足夠的元器件、或者協調全局共同服務于一個核心目標。
只有這樣,才能驅動整個團隊找到A級員工,并且容忍失敗。如果沒有A級員工,容忍失敗就會變成胡亂花錢,容忍失敗就成為借口;如果不能容忍失敗,A級員工就沒有時間和資源去嘗試偉大的創新,要么流失要么碌碌無為。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創新的角度看,最優產品和一般產品的差別大約是30%,但在實踐上可能是1000次嘗試和100次嘗試的區別。騰訊為何收購著名手游公司而非自主研發,因為從投入精力和成功可能性之間,可能收購更加經濟。
再說決絕。
要想突破當下的困境,則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要想打破現有的架構,就必須如同“危機已來”一樣殫精竭慮去創造,這其中冒的風險可想而知,但這也是成為A級企業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替代、無法選擇的。
這也是騰訊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微信的插件式創新使其越來越“臃腫”,但對于用戶的基本需求而言,其核心體驗仍舊可控。因此,微信正在持續走向繁榮,但也同樣是這樣的繁榮之中,微信將重回QQ老路——它會把問題向前推進一小步,但卻無法取得突破性的——或者說世界級的——成功。
正如很多人預言的一樣,接下來的時代是智能互聯網。那么如果騰訊不能率隊突圍的話,就必須確保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再出一個“QQ”或者“微信”。無論哪一個,對于騰訊的挑戰都一樣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微信這次推出的“小程序”確實有很大的野心,但是整體來看,也不過是流量變現的一次嘗試。對于騰訊而言,真正的危機是如何蛻變成世界一流的企業,并且繼續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引領潮流。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 作者:黎稚平 郵箱:lizhigang@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