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創業團隊走不了多久就散伙。死法有很多,但是原因無非以下三個方面:

①找合伙人困難,有很多項目是因為找不到靠譜的合伙人,產品都沒做出來的;或者找能力很一般的人,造成團隊有明顯的短板,而沒太突出的地方,最后找不到突出口,只能等死。
②合伙人之間鬧矛盾,早期可能是因為:
1)找合伙人太草率,沒有一起共事過,發現對方能力不足,想重新找一個人,沒協調好;2)雙方對事情有不同多看法,主要是有人對項目方向不認可;3)可能是因為性格上存在沖突,合不來;4)更有可能是因為股權、利益的分配存在分歧。
③創業了還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不懂得跟兄弟們打成一片,沖鋒在前,或者指揮一線,團隊的執行力弱爆了。
④不會凝聚團隊,不愿意把股份分給核心人員,不可以讓兄弟們站在創業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了這個項目盡心盡力,不計成本和回報的付出。最后卻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掙扎,然后又去抱怨其他人不理解自己的苦衷。
①拿錯了錢,錢和錢的價值的不一樣,懂得分辨哪些是聰明的錢。
②錯失機遇。該拿錢不拿,對投資人稍微苛刻點的條款,猶豫不決。甚至有時候哪怕有錢也要拿,不要覺得手上的錢太多了。
③太把錢當一回事,不懂得利用杠桿。有時候,錢、人才、產品、用戶量、資源,它們都是可以相互流通的——錢可以換項目的股權,項目的股權可以換錢;人可以換錢、錢可以換人;流量可以換錢,錢可以換數據(用戶量)。
④沒把握好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做得太早了,沒資本看這個領域。最后自己沒信心,或者因為遇到種種困難,被迫放棄。
①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或者經常調整方向,大家對創始人都沒有信心了;市場空間太小,把一個小生意,當成一個走融資路線的項目做,不注重項目本身的盈利;項目的切入點有問題;項目是一個偽需求,或者是一個弱需求;項目有需求,但是沒盈利模式,或者盈利模式非常弱。這叫做公益,不叫創業。
②沒把握好項目發展的節奏,沒管理好企業的現金流。1)有可能是啟動資金本身就不多;2)有可能是不懂得節約成本,控制企業的各種支持;3)融資能力不行。
③推廣做不起來。團隊沒有好的運營規劃,導致推廣能力太弱,沒有相關的資源,不能拉來一波種子用戶。
④發展速度太慢。產品開發、迭代的太慢,用戶量遲遲做不起來,導致融資跟不上,讓競爭對手一下拉開了差距。最好形成惡性循環。
⑤產品的思路有問題,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味道差太遠啊。例如,很多傳統老板會說,這個有需求,那個有需求,求大而全,搞得什么都不是,項目也推不動,就放棄了。不是搞一個?app?就是互聯網。
當然,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還有最可憐的一種死法,項目被別人抄襲,結果卻是對方拿到了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