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已經窮途末路。
但遺憾的是,新媒體和自媒體們在顛覆了紙媒以后,并沒能承擔起新的信息傳播重任,實際上,通過最新的微信公眾號事件,我們會發現,這波以渠道為主的媒體革命,革了紙媒的命,但沒能帶來媒體的新生。
目前,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自媒體,其內容都無非是段子+炒冷飯,真正的信息少之又少,而無營養的噱頭和炒作也毀掉了人們閱讀的快感,進而毀掉了閱讀的耐心。
傳統媒體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后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愿降低。
但是,另一方面,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制,并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對于自媒體,其實大多連茶余飯后的談資都算不上。至少,大象公會這樣的公眾號,雖然號稱生產談資,但其生產流程和工藝,比原有傳統媒體還要更好一些。
我認為,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
二者的矛盾告訴我們,媒體的全新革命還沒有到來。至少,自媒體只是吹響了媒體革命的號角,但它們并不是未來媒體的主角——機構化的專業內容生產,仍然是未來媒體價值的核心所在。
那么,未來,媒體將會出現怎樣的革命呢?我認為有以下3點:
過去,媒體的內容和渠道是合二為一的。未來這個模式將會分離。雖然媒體自己也有傳播渠道,但更多的將是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和更廣泛的傳播載體來傳播。發揮最大效果。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例如,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等傳播平臺,就是這樣的渠道常識。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
目前的商業機會,讓媒體人一部分進入到公關領域,另一部分成為了自媒體人。但是,這種碎片化的生產,只適合當下新媒體初成、缺乏適應新媒體表達的時候,這種非專業化的內容生產很快就會被更專業的內容生產所取代。
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直到現在,資訊服務仍然是(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但是在諸如很多未來趨勢“硬件革命”、“風頭那些事”、“金融八卦”等領域里,沒有系統等梳理,也缺乏價值觀注入。
這樣的生產模式下,大型集團中心制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個細小但專業為核心的業務單元。這些專業細分的小型媒體機構將成為未來媒體核心。
傳統媒體的好日子并不多了,但這不是媒體人的末日。實際上,越是這個時候,用戶對信息的要求越高;信息越多,需要的專業分析和判斷也就越多;科技越發展,我們就越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信息。
因此,傳統媒體的末日,本質上是要解放媒體人。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全程拋棄過去。實際上,媒體的部分內容將由社交媒體取代,但是專業新聞的生產方式、生產流程和品質控制,都必須保留,用于全新的信息內容生產。
這樣,針對全新的傳播渠道、專業化的信息需求,以媒體人最專業的生產方式組建專業團隊,這樣的信息,未必是“10萬+”導向,但是,卻始終有意義、有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媒體還在改造的前夜。大眾媒體的消亡,將會帶來專業化信息的新機會。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本文作者趙博思。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