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阿里音樂,最近有看到的倆條新聞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是,天天動聽、蝦米音樂應用的啟動頁面上出現“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將停止服務,感恩一起走過的洪荒歲月”的字樣。
第二是,阿里音樂啟動了A輪融資,高曉松離開“阿里星球”。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阿里一直雄心勃打造的“泛娛樂生態”。阿里在整個泛娛樂的布局,不僅涉及游戲、文學、影視等多個領域,就連阿里音樂也打造成了“阿里星球”這樣一個“泛娛樂”平臺。
但是,阿里音樂真正的“音樂”精神在哪兒呢?
去年3月份,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并,正式納入阿里“泛音樂”的隊伍——阿里星球,除了基本的播放功能以外,平臺還聚集了幾個重要角色:藝人、粉絲和商家。阿里星球又做電商,又做音樂,又做粉絲經濟,又做明星產品,打造出了一個 “東北大亂燉”平臺。
而從定位不清的現象上看就注定了阿里音樂沒有核心競爭力。如果說阿里星球是“中國最大的泛娛樂交易平臺”,那么,它因此帶來了可能是史上最復雜的泛娛樂商業模式。透過阿里音樂(阿里星球)APP產品,我們看到僅產品功能就集合了朋友圈、直播、音樂播放器、電商等,商業模式則是阿里巴巴、阿里媽媽、淘寶的群英薈萃。怎一個“亂”字了得。
?
去年年底經歷過“最嚴版權令”之后,作為阿里音樂的倆大支柱——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其歌曲下線情況最為嚴重。蝦米音樂曲庫幾近清空,包括周杰倫、蔡依林、林俊杰、范瑋琪等一系列大牌歌手的歌曲都被下架。天天動聽也和蝦米音樂一樣,由于此前的版權儲備不足,天天動聽這次也遭遇了數量龐大的歌曲下架。而同是做音樂的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受沖擊較小。
阿里音樂真正缺少的是“音樂”精神,版權量低,儲備不足已成阿里音樂的病痛。“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這或將是阿里音樂啟動了A輪融資的真正原因。
近日,高曉松離開了阿里音樂,其一手打造的阿里星球前景不明,而阿里星球這個半成品則直接葬送了天天動聽這一音樂播放器品牌。
阿里音樂播放器的功能漸漸被閹割,將用戶成為交易平臺中的犧牲品。
在一份獵豹全球智庫近日發布的《2016Q1中國App排行榜》顯示,改造成“阿里星球”的原“天天動聽”用戶量下跌明顯。?
阿里音樂請來了音樂圈老狼那英等歌手、綜藝界半壁江山蔡康永、曲藝界來了一個頂半壁江山的郭德綱、影視圈來了70億影帝黃渤、以及光線小米獵豹的高層大佬造勢之后,卻迎來了用戶一片卸載的差評聲音。
阿里星球上線后,天天動聽隨之更新,用戶隨手更新后發現圖標變成了紫色的球,“一打開以為是購物網站,聽歌的入口找不到了”。阿里的這一行為,使不少天天動聽的鐵桿粉絲非常抵觸。好音質,天天動聽,四億人共同的選擇!一款擁有四億用戶量的播放器,卻在一次更新后“消失”。
不考慮用戶的遷移成本,讓用戶遷移到下一個莫名其妙的產品,用戶懷著聽歌的心情,看到的卻是集合了直播、朋友圈、音樂播放器、電商等多功能平臺,用戶的流失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從特性來看,阿里星球是打造泛娛樂產業鏈。阿里星球更新后,并不再以聽歌為主,搜歌入口被弱化,搜索某些關鍵詞直接連歌曲結果的頁面都不展示,造成每次用戶進來搜索結果頁面都長得不一樣,用戶認知成本其實會有所增高。直接導致了音樂被弱化,用戶體驗變差。
阿里音樂得到這一結果,我個人認為是由于阿里的野心太大,太急于求成,一股腦就先將產品做大做全,帶來了巨大的用戶流失,缺少做實質性的內容的“音樂精神”。
本文為投稿文章,洞察互聯網內幕,另類眼光看IT,請關注“第三只眼”微信公眾平臺:thirdsight.(未經允許請勿洗稿、盜稿,一經發現,定會投訴;轉載請注明出處)